跳到主要內容

梁振英啟動政改五部曲 林鄭月娥解答普選考卷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18日 06:35
2013年10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在立法會答問大會,宣布即時成立「政改諮詢專責小組},準備發表諮詢文件的工作。這次政改成敗,攸關日後香港管治良窳,可謂極其重要。雖然政改由中央主導,不過,期望專責小組做好公衆參與,在錯綜複雜中整理出港人主流共識,使方案得到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員通過,並為中央接受,讓港人可以按普及而平等原則,在2017年選舉特首,然後在2020年普選全體立法會議員,圓港人的民主夢。


「相關決定和解釋」 條件說

有語意歧義應釐清

專責小組由政務司長林鄭月娥領導,按梁振英和她昨日分別談到政改條件的提法,有些不同。不同之處在於:要達至2017年普選特首的目標,梁振英說「必須嚴格按照《基本法》的規定,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解釋和決定」;林鄭月娥說「要依循着《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決定和解釋來進行」。按兩人的表述,無論是「相關解釋和決定」抑或「相關決定和解釋」,符合「解釋」都是達至特首普選的必要條件。


檢視過去關於特首普選的「條件說」,包括今年3月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在深圳談到普選特首事宜、今年7月中聯辦主任張曉明首次到訪立法會談及普選事宜,都只提到《基本法》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一般理解是指2007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香港政改的《決定》),並沒有「相關解釋」的提法。反而今年7月11日梁振英在立法會答問大會有提到「相關解釋和決定」,與他昨日的說法相同。至於喬曉陽和張曉明為何沒有提到「相關解釋」,他們日後會否有補充,且看後續發展。


政治語言須力求準確,一字之差或提法的先後順序,意義和內涵可能有極大差異,所以,起碼梁振英與林鄭月娥就「解釋」與「決定」擺放先後的不同,是否有不同意涵,有必要釐清。其次,梁振英的「相關解釋和決定」,可能是指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的不同事宜,即是《解釋》和《決定》,而梁振英和林鄭月娥所說「解釋」,正如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接受查詢時說的「是指2004年人大釋法,確立政改要五部曲,中央有憲制角色」。若是如此,語意清楚。至於林鄭月娥所說「相關決定和解釋」,則存在一定歧義,而且現實中發生的一些事,有必要釐清。


《決定》既然是指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就特首選舉的決定,則「相關決定和解釋」就可能涉及對《決定》的解釋。事實上,喬曉陽在深圳的講話,不少內容都在解釋2007年12月的《決定》,引述《基本法》和他講過的話,主旨在說關於特首選舉提名,除了提名的民主程序和提名多少名候選人尚待解決之外,其他提名事宜都已經解決了。在港人仍在思索普選特首應該如何提名之時,原來大部分問題都解決了?面對喬老爺這種「有根有據的雄辯滔滔」,港人搭不上話來。


過去的種種切切,使得港人與中央就政改安排,缺乏互信基礎,由於確實有語意歧義,港人也歷經恍然大悟的無奈,所以,林鄭月娥的「相關決定和解釋」有什麼意涵?應該講清楚,免生誤會而起衝突。


港人只求普及而平等

與中央權力應無矛盾

至於今次政改,重要性毋須贅言。若落實普選,則一名經由全民選舉產生的特首,有望扭轉管治困局,改變回歸以來內耗空轉、整體停滯不前的局面;若政改方案在立法會未能得到三分之二議員通過,政制安排原地踏步,政府肯定更難管治,整體氛圍極可能急劇惡化,衝擊社會穩定,香港前景將難以想像。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着香港政治地位提上中國和英國的日程,港人集體追求民主的意識,開始高漲,超過30年,港人主流期望透過一人一票,普選出管治香港的領導人,體驗真正當家作主的滋味。2017年特首普選安排,機制設計上會否篩走中央不喜歡的參與者,未能符合普及而平等原則,使所謂的普選徒具形式,實際上卻是假普選。按今年以來包括喬曉陽等人釋出的信息,真普選抑或假普選,已經成為港人的懸念。「佔中」運動被強力打壓,依然壯旺,社會上爭取落實真普選的巨大能量,蓄勢待發,就是港人長期追求民主、普選的反映。


憲制上,中央主導香港政改,但是30多年證明,中央與主流港人就香港民主進程,有明顯落差,今次政改未開始諮詢,中央與主流港人的矛盾已經尖銳呈現出來。如此情况下,林鄭月娥領導的專責小組如何開展工作?按梁振英的說法,專責小組「爭取在今年年底左右發表諮詢文件」,正式啟動公衆諮詢。解讀這個說法,現階段專責小組主要草擬諮詢文件。公衆對這次政改的觀感、研判中央是否有誠意落實真普選,諮詢文件至關重要,林鄭月娥如何使諮詢文件促成各方有序地討論下去,不會出現翻枱鬥爭局面,就看她的能耐了。


政改事態,當然複雜萬端,但是也可以很簡單。主流港人完全認同中央對香港的憲制權力,港人只是期望普及而平等的選舉,而這個期望與中央憲制權力應該並存,並無不可調和的矛盾。林鄭月娥等人在強調「條件說」的同時,在調和主流港人與中央的矛盾多做工夫,然後在諮詢文件呈現出來,是更為積極的做法。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