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朱凱迪﹕如何面對「最關鍵博弈」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19日 06:35
2013年10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星期三下午,西環中聯辦外出現了一次罕見的示威:新來港婦女組織「同根社」聯同幾個關注基層權益和土地問題的團體,一起舉起「團結社會團聚家庭 爭取審批權 還港公義自治」的橫額,要求北京將單程證審批權完全交予特區政府。來了香港十多年的「同根社」媚姐說,自己是第一次到中聯辦示威。


這次示威突破了當前主流政治論述對新移民的定性,並展示了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近年北京對香港的宰制愈加強烈,泛民在選舉連番失利,市民對民主運動前景看淡。在巨大的政治和民生壓力下,右翼本土乘勢而起,將香港的反共主流意識嫁接到反對在港「大陸人」上面(這裏的「大陸人」定義含糊,而且愈說愈闊,包括自由行遊客、雙非童及其父母、中港家庭、來港不足七年新移民,甚至80年代以後來港的「新移民」),將「反對『大陸人』」推廣成反共的「日常政治實踐」。最近出現的「源頭減人」聯署聲明,是把更多民生問題的源頭推到新移民(大陸人)頭上。


關心人,總比罵人要容易吧

這種「日常政治實踐」所掀起的排外氣氛,從新來港婦女的口中說出來,實在令人慚愧:今年七一民陣大遊行中,新來港婦女組織的街站被右翼本土支持者包圍辱罵一小時——那可是「民間人權陣線」的示威啊,而且時間這麼長,都沒有其他遊行人士來解圍。新移民看醫生被罵來港搶福利,到餐廳搭枱吃飯也戰戰兢兢,深怕得罪同桌。筆者早年被傳媒定性為「保育人士」,至今不時還會被不同政見的陌生人白眼咒罵,我是見怪不怪,卻很感受到其他被歧視者的難受。


右翼本土試圖以族群政治取代泛民主派的核心價值論,對錯由讀者評斷。本文只想透過上述事例,回應練乙錚先生星期四的文章〈從「新香港人」的「新」字談起〉:「爭取新移民的政治支持,將成為泛民與當權派之間的最關鍵博弈。」右翼本土的排外策略,肯定可以成就幾位深得土生土長港人支持的魅力型政治領袖,然而面對練先生筆下的「最關鍵博弈」,長遠卻難有勝算——排外愈成功,新移民對泛民主派的支持就愈少。


新移民團體面對排外輿論的圍剿,一度保持沉默,免惹爭議。最近他們選擇高調回應「源頭減人」論,而且破天荒到中聯辦示威為香港爭取單程證審批權,原因之一是希望目前在香港飽受歧視之苦的新移民知道,香港社會還未至於一面倒,仍然有關懷新移民的聲音。更關鍵的是希望香港市民明白,在香港爭取民主自治的道路上,不只右翼本土一途,新移民也可以是一股積極的力量。取回單程證審批權,不一定要用右翼本土的排外理據包裝,從「公義自治」的角度看,一樣合情合理,而且得到新移民的認同,同路人只會更多。這不就是要贏得「最關鍵博弈」的基本策略嗎?


「人民網」日前刊出有關「新香港人」的報道,擺明車馬,令市民對北京試圖以新增人口「溝淡」香港更加擔心。右翼本土提出以「純正香港人簫輕鉹H」為主體守護香港,只會加深香港以至泛民主派的內部撕裂,令民主自治陣營分崩離析。超越既定的「新癒v對立,建立理念為本的開放本土,共同抵抗北京的宰制,這是擺在面前的新本土議程。


這個議程的落實,不單止需要像星期日那種一呼百應的撐「香港電視」民間大動員,更需要一種全新的「日常政治實踐」——不是白眼怒罵,而是主動與新移民和大陸學生交朋友,讓他們理解並支持香港的民主自治。關心人,總比罵人要容易吧。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