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企業跨出一大步 投資英核電達至多贏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20日 06:35
2013年10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英國財相歐思邦上周訪問中國時宣布,中國企業將在英國投資興建核電站。據《華爾街日報》的消息,中國廣核及中國核工業與法國電力公司合作,在英國西南部興建一個核電站,使用歐洲壓水式反應堆核電技術。這是英國18年來首個新建核電站,中國企業的持股量有可能高達40%。中國是英國的外來投資第3位國家,近年中國企業參與的一連串對當地投資,包括入股水務公司,也曾收購精密機械企業,但以這次興建核電站最為惹人注目。


做大蛋糕人人得益

英國欲分一杯羮

歐思邦被視為英國執政保守黨的新銳人物,當地政界指出,他是首相卡梅倫的熱門接班人之一。這次歐思邦聯同倫敦巿長以及大批工商界人士到訪中國,從歐思邦在北京大學的演說來看,他不同意所謂「中國威脅論」,也不認為中國的經濟實力會把大家的蛋糕份額吃去,他認為只要把蛋糕做大便能令所有人都得益。歐思邦此行值得注意的原因,這是去年卡梅倫會見達賴喇嘛後,中英關係一度進入急凍期以來,第一個大型訪問團來到中國,歐思邦在訪華期間宣布批准中國企業參與興建極其敏感的核電站,修好態度明顯。


經濟上,中國國企已然展開大規模的「走出去」行動,至2011年底,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達3800億美元,涉及超過170個國家及地區,參與的企業近2萬家。中國企業在國際商壇嶄露頭角,從效益而言是巨大的。這裏所說的效益,不純粹指商業效益,而是從更長遠的層次來看中國企業的戰略發展,最低限度在以下三方面取得巨大裨益:獲取新技術,獲取世界級的管理知識、人才,創造國際品牌。這三樣現階段都不可能在中國本土達到,而這三樣一旦做到,更大的效益便在前頭,即通過由內而外的改變,進入歐美巿場,為企業創造利潤。目前中國國企或民企不缺資金,欠的是高效管理及專業技術,過往雖然也有民企斥巨資買下西方的品牌,但細心一看,其中不乏以高價買下人家準備脫手的過時產品,這種「偽增值」作用不大,反而因為代價高昂成了冤大頭。


在同一時間,中國企業也全力增加在國外巿場的曝光,以近期兩件事為例,都有類似的情况,先是中國導彈系統獲得土耳其青睞,儘管美國的壓力令土耳其到今天仍未作出最終決定,但中國軍工產品具有競爭力已是不言而喻;民用方面,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到訪馬來西亞時,鼓勵中國企業參與興建由大馬首都吉隆坡到新加坡的高速鐵路計劃。姑勿論土耳其到最後會否採用中國的「紅旗9型」導彈系統,或中國企業能否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高鐵中分一杯羹,但走出國門的步伐儼然成為國策的一部分。


推動高鐵技術出口

區域戰略考慮濃烈

毋庸諱言,類似的投資外國行為,都帶有國際政治的本質,比如投資英國核電,客觀上和中國與美國關係外弛內張有關,中國因此加大對歐洲的接近。六四事件之後,美國制裁中國,當時北京有一句話「東方不亮西方亮」,從而開始轉與歐洲更加密切,抵消美國制裁的壓力。


此外,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高速鐵路,如果可以的話,最終能夠經泰國進入中國境內的雲南昆明。這又是地緣戰略的顯示:如今中國與日本、菲律賓及越南分別有東海及南海主權糾紛,一旦交惡,從印度洋而來、經馬六甲海峽北上中國東部沿海城巿的水道可能受到阻攔,這條「星—馬—泰—中」高速鐵路當會是打通南部的大脈絡。


中國國企投資英國核電站,可以被視為英國對中國策略變化的試金石。過往冷戰年代,囿於巴黎統籌委員會的限制,中國無法取得西方的高科技,包括核電。這次英國打開大門,獲得渴望的資金,而中國也得到了一流的管理經驗及技術,類似的情况必然會繼續發展。下一個指標性的關鍵點,是具有全球頂尖水平的英國工藝技術,包括先進及複合材料、納米材料、陶瓷,會否進一步向中國企業開放,未來趨向值得關注。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