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塵埃落定,村上春樹再次大熱倒灶,不過「上帝粒子」卻是眾望所歸,研究這個理論的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與分開發表有關理論的比利時物理學家恩勒特,獲得今屆物理獎。
早在去年,當全球最大型的實驗儀器在瑞士和法國邊境的地底,終於證實了被稱為萬物之源的上帝粒子的確存在時,就連霍金都說,「這個發現應能為希格斯贏得諾貝爾獎」。
究竟,上帝粒子是什麼?
1. 上帝粒子,萬物之源?
我們大概都知道,所有物件,都由原子(atom)所組成。而每粒原子,又包含一顆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以及若干電子。所以,要了解一件物件的質量(mass),便要從組成它的粒子着手。質量愈大,它所感受的重量愈大,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量度方法知道它的重量,可是科學家一直未能解釋,質量從何而來。去年上帝粒子被發現的時候,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蕭文禮Gary亦有親身見證,他以稻米舉例,「我們知道一顆米有幾大、有幾重,這是可以量度的,不過那只是一個數字。我們好想知道,每粒米的質量是從何而來呢?為什麼會有質量?」
印證萬物質量
在一九六四年,英國科學家希格斯(Peter W. Higgs)就提出上帝粒子的概念,認為這種無法用肉眼或普通儀器偵測到的微小粒子,會形成遍布世界、無處不在的「希格斯場」。當一些粒子在場中運動,就像在糖漿中前進,因受到阻力而變得凝滯,粒子因此有了「質量」。蕭教授再打比喻,「像我們在水中游水,水的阻力會讓人感到寸步難移,若不知道自己身處水中,還以為是體重無故增加」。科學家就假設,「如果整個宇宙都瀰漫着由上帝粒子形成的希格斯場,我們便好像從未離開過海洋的魚一樣,不知道身在水中但又感到無形的阻力。這股阻力,可理解為萬物質量的根源」。不同的魚,會有感受到不同的阻力,正如不同的粒子有不同質量。
宴會的比喻
希格斯場的概念抽象,一九九三年,英國科學部長威廉William Waldegrave舉辦一場比賽,邀請科學家用一頁紙的篇幅解釋希格斯場,最後勝出的David Miller這樣比喻﹕假設希格斯場是一個宴會場所,場裏有很多政客、工作人員。當一個普通人來到,因為不受注目,他可以自由地在人群中穿梭來往,就如一些「沒有質量」的粒子,在場中不感阻力。但當進場的人是英國首相,他必然吸引很多在場的人圍攏,即使想前進也受到重重阻礙,令他「有質量」。
之所以,科學家說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因為倘若希格斯場不存在,宇宙中的所有粒子運動時都不會遇到阻力,全都以光速前進,這樣的話,粒子將不能結合停滯,就不會有原子、DNA、蛋白質,宇宙中沒有任何物質,一切生命都不會發生。蕭教授說,科學家早已接受上帝粒子的理論,但一直無法從實驗印證。直至去年,希格斯及其他物理學家提出幾十年的假設,終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CH)得到肯定。
2. 如何找到上帝粒子?
既然上帝粒子用普通方法無法偵測得到,科學家就一直想方法激發它的出現。沿用蕭教授的比喻,若希格斯場是海洋,上帝粒子就應該是水點,而要找出水點,大概就要令水中發生撞擊。科學家知道質子被撞後會轉化為能量,新粒子會因而產生。位於瑞典及法國邊境的對撞機,或稱粒子加速器,裏頭的質子被加速至接近光速的速度運行,一瞬間便經歷上百萬次碰撞。物理學家從混亂的碰撞結果找出定律,「情况跟從連環交通意外的撞擊碎片去分析車禍成因相似」。
光速撞擊 發現痕迹
質子被加速至光速的99.9999991%,兩粒質子對撞後爆炸分解,引發的能量,可以產生出上帝粒子。上帝粒子的質量,大約是質子的一百三十倍,但它只會出現數以百萬億分之一秒,之後就會分解成其他粒子。實驗室儀器就透過感應上帝粒子遺下的足迹,找出它存在的證據。
蕭教授說,若不用質子做實驗,本來其實也可用電子,「但LHC是環形的同步加速器,比質子輕的電子會損耗較多能量。若採用電子的話便需要線形加速器,要興建足夠長度的直線加速器也不容易」。要產生上帝粒子,需要的能量很高,蕭教授作出以下的比較,「其實每粒質子所帶的能量只不過是大約一隻飛蚊的動能,非常微不足道。不過LHC非凡之處是能把相等的能量擠在比蚊子小一百萬億倍的空間。因此要把質子加速至接近光速才有足夠的動能。況且加速器不單為一粒而是數以億計的質子加速 。 除此之外,加速器的磁石需要冷卻至接近絕對零度才能運作。以我所知,他們所交的電費很高昂」。
3. 找到上帝粒子後,可以做什麼?
上帝粒子是探索宇宙藍圖的重要線索,科學家和哲學家長久以來都希望能夠從不同物質研究宇宙如何組成。蕭教授說,「我們現今所知道的事物,都由原子所組成」,但事實上「原子只佔宇宙裏所有物質的百分之五,還有很大部分是不明的所謂『暗物質』和『暗能量』」。上帝粒子的「出現」,相信科學家會有更多新發現。
地底實驗室避干擾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位於法國及瑞士邊境的地下大型強子對撞器,是現今世界上最大和最複雜的實驗儀器。從構思至今經歷了三十多年是由來自百多個國家、近萬個科學家和工程師長年累月合作的成果。它建在地底約一百公尺,圓周達27公里,像一條巨大的地底隧道。.
蕭教授說,實驗要在地底進行,主要是避免從外太空來的「不速之客」——宇宙射線。這些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偶爾會穿透地球大氣層,在地面的儀器是可以「感受」到的。這些不速之客會擾亂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二來,在地底進行可以盡量減少周遭環境對實驗造成的影響。地面上的一切活動,例如貨車駛過也可以騷擾到實驗的運作。
選址法瑞邊境
這個龐大的加速器,選址瑞士法國的邊境,蕭教授說很大程度是因為CERN的基地就在瑞士日內瓦。「CERN是個國際化的組織,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長駐,選址在附近是可以理解的」。美國芝加哥其實本來也有一個加速器,不過由於加速器的能量和碰撞頻率不夠高,所以無法找到上帝粒子。現在上帝粒子已被發現,科學家正開始籌備下一個大計劃。「聽說中國對未來興建比LHC更強大的加速器亦有興趣作進一步研究,若然成事將帶動中國科技以及整個社會的開展」。
正名「希格斯玻色子」
翻查資料,最初「上帝粒子」這名稱首先在一本科普讀物中出現,而並非由希格斯所提出。有人認為,利用類似神學的字眼來命名這種不太多人明白的粒子,似乎是為了觸動那些反科學的宗教者。作為無神論者,希格斯其實並不喜歡「上帝粒子」的稱呼,他起初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名字冠在粒子之前,可是他最後寧願這稱為「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希格斯場動畫﹕ed.ted.com/lessons
文 陳嘉文
圖 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