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法治評分下降 理據欠奉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23日 06:35
2013年10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前陣子費沙研究所(The Fraser Institute)發表每年度的全球經濟自由度報告,香港再度蟬聯榜首,特區政府與社會上崇尚自由經濟人士當然拍手稱慶,繼而警告說香港不能搞福利主義、危害經濟自由云云。


這裏暫且不辯論自由經濟是不是萬能,也不反思究竟經濟自由度本身就是目標、抑或只是社會發展的手段之一。我只談這類報告的評分方法。更細一點,只談這份報告就「法治」的評分方法。


就如有報道轉述:根據菲沙研究所的報告,香港的法治評分有下降的趨勢。


相關範疇評分有升有降 令人疑惑

若細心閱讀報告,你會發覺法治的評分是由9個方面組成,毫不出奇地,香港在某方面的評分增加了、幾個方面跌了、其他則沒有很大的變化;但就我所看,奇怪的地方起碼有三。


第一:某些相關相近的方面,如「司法獨立」、「法院公正」和「法制廉潔」,香港獲得的評分是同時有升有降。這不禁令人疑惑:評分究竟是反映某種現實,抑或只是回答問卷的人一時間對問題措辭的反應?


限制買樓 與法治何干?

第二:其中一個方面「房地產買賣的限制」。為什麽一個地方限制房地產買賣,會變成法治受損?法治什麽時候與地產買賣自由度掛上鈎?


第三:香港的評分跌得最厲害的兩個方面是「合同的執行」和「犯罪對商業造成的成本」。乍聽之下,這兩個概念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實它們針對的並不是法治,而是商業道德問題。在香港的環境,它們更涉及中港跨境應用法律的問題。


隨着愈來愈多的跨境商業活動,要執行合同當然會遇上各種困難。甚至拿到香港法院的判決,都不等於可以在內地執行。但這表示的完全不是香港法治受損,正好相反,合同方選擇用香港的法制去處理問題,其實反映着我們的法治優勢。


市場評分 不宜過度迷信

同樣的,很不幸的現實是,內地的商業道德尚在發展中,誇大失實的手法頗為普遍,因此犯罪對香港的商業活動造成的成本自然有所上升。這絕對不能算是法治問題,剛好相反,正正是說明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的中介,我們的法治可以發揮的一些作用。


奉勸政府及傳媒朋友一句:別迷信評分。


李律仁 法律界人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