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父母學堂﹕按年齡 逐步學自理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23日 06:35
2013年10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文文媽媽對我們說:「文文已經三年級了,處事一團糟,想要什麼,立時便要,從沒耐性等待。每天放學回來,換下的校服總是擲到地上。功課要幫他一樣一樣取出來放好,他才肯做。」與此同時,我們留意到,媽媽對文文照顧有加,文文只需做一個飲水的手勢,媽媽即時遞上打開了樽蓋的水壺;文文想穿外套時,媽媽便提着外套並拉着袖子,讓文文方便穿上。


雖然文文媽媽的煩惱有可能基於其他原因,但文文缺乏自理機會,絕對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


把握訓練黃金期

事實上,日常生活的自理訓練,有助兒童提升不同的個人能力,例如耐性、表達、計劃、組織能力等等。不同歲數,也有不同的發展和訓練需要,以刺激其整體能力的成長。雖然長大後,他也有機會掌握相關的自理能力,但卻錯失了黃金期每天訓練及刺激的作用。例如兒童六歲學會綁鞋帶後,每天藉着不住結上及拆開鞋帶,有助刺激小手肌的靈活。假如他只用魔術貼的鞋子,又如何能在每天緊密生活流程中,再擠出時間去鍛煉小手肌呢?


為什麼上一代的「大家姐」,思考及組織力遠勝備受照顧的弟妹,常常是家中能力最強的孩子?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她們在零至八歲的黃金期,天天都透過自理及家務工作的訓練,讓她們腦部及整體協調能力充分發揮潛能,展現出超乎水平的能力。所以,愛護孩子的方法,不是讓他們十指不沾陽春水,而是給予機會歷練自己歲數所當行的所有事!


家長可以參考下表,按孩子的年齡,指導相應的自理活動。


陳香君

作者簡介﹕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健苗軒服務督導主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