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RICS香港分會主席何志榮﹕重建發展 賺錢保育要平衡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24日 21:35
2013年10月24日 21: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政府近年為了積極覓地建屋,發展和保育的矛盾時有出現。就如快將售樓的灣仔利東街(囍帖街)重建而成的囍匯,便有批評它是「假活化」和過於傾向豪宅化。


新任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香港分會主席、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副教授何志榮就認為,官方和民間合作重建或發展項目難以避免,但就一定要做好跟市民和地區的溝通工作,且不要過於側重重建後的物業價值,持續發展和市場利益要取得平衡,以淡化「官商勾結」的印象。


何志榮指出,政府保育文物古蹟的方法選擇其實不多,他表示,政府提出的「活化再使用(Adaptive Reuse)」方案未嘗不是一個好嘗試,「以往傳統的保育模式,例如天后廟和元朗屏山聚星樓等,都是透過康文署營運,開放給公眾參觀。但這未必是最佳的可持續發展方法,相反旺角雷生春則活化成一個由大學營運的中醫藥大樓,可持續的能力則較高」。


需足夠溝通 避「官商勾結」

問及私人市場的過度投資會否令重建項目的面貌,與市民原來期望背道而馳,造成民意反彈,例如灣仔利東街(囍帖街)重建而成的囍匯,就被外界指是「假活化」,傾向發展豪宅。何志榮認為,公眾人士現時太集中留意重建後的物業價值,強調政府必須透過長時間溝通解決問題;他強調﹕「政府和私人市場合作一些投資可以令發展項目更能持續,可是重建涉及收地,牽涉不同產權,很容易被形容為官商勾結,因此必定要有足夠溝通。」


他亦指出,投資及保育兩者要取得平衡,不可以過分傾斜,例如尖沙嘴舊水警總部,即現時的「1881 Heritage」可能太商業化,而灣仔和昌大押的高級餐廳亦未必人人可以享受得到。但他表示,政府目前的保育工作已經非常好,因為香港的古物和外國並不一樣,散落在不同地方,亦以單幢式為主,保育限制較多,因此有現時的成果已算非常理想。


大澳警署變酒店 首年訪客22萬

另一例子則是,去年3月開幕的大澳文物酒店,前身是舊大澳警署,數據顯示,酒店首年錄得逾22萬人次到訪,入住比率更達九成,因此是可持續發展的好例子,「將警署改建成博物館,如採取荃灣三棟屋的做法,未必最符合成本效益,反而透過一定私人市場的投資,可以確保營運收入用作持續復修用途,達至雙贏局面」。


近年政府閙地荒,有建議希望賣地表內的地皮地積比可以提高,從而提高建築密度,用盡每寸土地。何志榮表示,現時問題核心並非只是缺地,而是整個配套,「屋苑周圍要有交通網絡、社區設施甚至就業職位,要有長遠規劃」。他又表示,早前政府提出長遠土地供應策略,例如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都是值得討論的建議。


提高地積比 考慮配套問題

何志榮認為,提高地積比要考慮眾多因素,包括該區設備的承載力,「市區設施由於較固定,發展會較困難,相反在新發展區則較可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是珍貴的土地資源,因此贊成推動相關發展計劃,但他亦認為政府與當區居民的溝通可以做得更好,「反響一定會大,但政府若一遇到意見就停手,那沒有問題可以解決得到」。


他續稱,與居民溝通的工作並不能一步到位,「溝通必定要持續,才能夠表達到政府的誠意,不然市民會覺得你做騷」。


明報記者 何建邦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