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發表諮詢文件,指出本港出生率低、人口老化,將導致勞動人口不足,需要從內外想辦法應對。於內部,包括鼓勵本地婦女生育、釋放更多家庭主婦加入勞動大軍;對外則引入外來人力,包括吸引高質素人士來港居住和工作。另外是研議輸入勞工,以應付某些低學歷工種的人手短缺。諮詢文件就內外對策臚列的各個政策方向,若得以落實,相信都會起到一定作用,不過,從文件披露的資料看來,引入外來人力包括輸入勞工,或許是應對現實需要的較佳選擇。
生育率偏低趨勢持續
須靠新移民補充人口
本港出生率低,每名女性只生產1.3個嬰兒(2012年數字),諮詢文件預期到2041年都會是這樣,遠低於2.1個的更替水平,即是單靠自然生育,總人口將會逐漸減少。由1997年6月至今年6月,共有78萬4000名內地人來港定居,本港人口才得以持續增加。當然,內地移民來港觸發融合和資源分配等問題,不容忽視,需要政府妥善處理,但是就數量而言,若本港女性生育率偏低不變,內地移民就成為補充人口不足的主力軍。不過,以香港經濟體積而言,勞動人口仍然不足,除非提升生產力,否則本港經濟將不能維持過去20年平均4%的增長率,市民生活水平也會倒退。
本港女性遲婚、相應而來的延遲生育,是出生率偏低的原因。1981年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為23.9歲,2011年為28.9歲;當時90%首名子女在結婚後首3年出生;30年後只有70%。遲婚導致生育子女時間縮短,隨着女性年齡漸長,生育能力隨之下降,結果即使女性渴望生育,很多都未能如願。女性遲婚延遲生育,有很多因素使然,包括女性學歷日高、經濟更獨立,而香港的居住和職場生態,生育被認為責任太大和經濟負擔重。綜合上述情况,在遲婚趨勢難以逆轉下,政府增加誘因鼓勵女性早些生育,是正確做法,包括以支援家庭政策,營造有利環境,例如與兒童有關的稅務減免、為幼兒服務提供直接資助或津貼、有薪親職假期、家庭僱傭安排、資助輔助生殖科技治療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政策方向。
不過,證諸新加坡、韓國、日本和台灣等面對同樣問題的國家和地區,推行鼓勵生育政策措施後,生育率仍然處於低位,本港與這些經濟體的社會狀况類近,採取類似措施相信也難以顯著提高生育率。至於生育率貼近2.1更替水平的一些北歐國家,要以大量公帑用於家庭福利,不過,伴隨而來的是高稅率。此等福利國家的做法,本港難以仿效。所以,本港靠提高生育率來解決勞動人口不足,難寄厚望。
至於釋放現有人口的潛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勞動力,例如延長退休年齡,提高15至24歲青少年的就業率(這個年齡組別的失業率在2012年為9.7%,較整體平均失業率3.5%高),提高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推動少數族裔、殘疾人士、新來港人士發揮潛能等,都應該研議和推動。不過,即使釋放部分勞動潛力,實際上只在現有人口規模兜兜轉轉,宛如塘水滾塘魚,在總量不變情况下,對勞動人口短缺,難以帶來根本改變。
檢視諮詢文件臚列的政策方向,引入外來人力(除了以單程證來港的內地人)可以收立竿見影之效,最符合香港實際需要。引入外來人力分為質與量兩個方面。量是指輸入勞工,質是指輸入專才、優才和留住非本港畢業生在港安居工作。
勞動力不足經濟將倒退
輸入勞工問題不能迴避
本港接近全民就業,許多行業都訴說難以聘請足夠人手,工運人士雖然說此乃僱主不肯提高工資所致,但是若總體勞動力不足,則工資提高到什麼水平才合理?工資成本太高,香港整體營運能否持續,並非個人主觀意志可以轉移。所以,若勞動人口不足,已經影響香港整體競爭力,則輸入勞工是不能迴避的問題。
諮詢文件介紹新加坡輸入勞工超過88萬人,澳門接近9萬人,本港則按勞工補充計劃,只有不到2500外勞在港工作。其實,本港不少厭惡性行業和工種,港人都無興趣,例如老人院若非有外勞幫手,則長者的生活起居已經乏人照料。所以,政府只要做足保障本地勞工的權益,例如有工資保障等,確保本地勞工可以分享經濟成果的情况下,本港應該開放輸入外勞,使外勞繼外傭之後,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新加坡和澳門近年的經濟榮景,肯定與輸入外勞有關,因為道理很簡單:一個地方發展,需要人力經營,無人做工,一個地方不可能發展起來。
至於與全球競逐人才,政府更應該積極去做。外地專才、優才,香港毋須付出成本培養,卻為我們所用,實質上是無本生意;而且這類外來人力會帶來新觀念、新視野,對促進香港發展和進步,是一股推動力。另外,由本港訓練出來的非本地大學畢業生,也要設法盡量留住他們,為香港服務。總之,外來人力從質量而言,都是香港所需,工運人士須拋開成見,與政府協調,營造一個局面:既能充分保障本地工人權益,又能使香港有煥發活力的足夠人力資源。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生育率偏低趨勢持續
須靠新移民補充人口
本港出生率低,每名女性只生產1.3個嬰兒(2012年數字),諮詢文件預期到2041年都會是這樣,遠低於2.1個的更替水平,即是單靠自然生育,總人口將會逐漸減少。由1997年6月至今年6月,共有78萬4000名內地人來港定居,本港人口才得以持續增加。當然,內地移民來港觸發融合和資源分配等問題,不容忽視,需要政府妥善處理,但是就數量而言,若本港女性生育率偏低不變,內地移民就成為補充人口不足的主力軍。不過,以香港經濟體積而言,勞動人口仍然不足,除非提升生產力,否則本港經濟將不能維持過去20年平均4%的增長率,市民生活水平也會倒退。
本港女性遲婚、相應而來的延遲生育,是出生率偏低的原因。1981年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為23.9歲,2011年為28.9歲;當時90%首名子女在結婚後首3年出生;30年後只有70%。遲婚導致生育子女時間縮短,隨着女性年齡漸長,生育能力隨之下降,結果即使女性渴望生育,很多都未能如願。女性遲婚延遲生育,有很多因素使然,包括女性學歷日高、經濟更獨立,而香港的居住和職場生態,生育被認為責任太大和經濟負擔重。綜合上述情况,在遲婚趨勢難以逆轉下,政府增加誘因鼓勵女性早些生育,是正確做法,包括以支援家庭政策,營造有利環境,例如與兒童有關的稅務減免、為幼兒服務提供直接資助或津貼、有薪親職假期、家庭僱傭安排、資助輔助生殖科技治療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政策方向。
不過,證諸新加坡、韓國、日本和台灣等面對同樣問題的國家和地區,推行鼓勵生育政策措施後,生育率仍然處於低位,本港與這些經濟體的社會狀况類近,採取類似措施相信也難以顯著提高生育率。至於生育率貼近2.1更替水平的一些北歐國家,要以大量公帑用於家庭福利,不過,伴隨而來的是高稅率。此等福利國家的做法,本港難以仿效。所以,本港靠提高生育率來解決勞動人口不足,難寄厚望。
至於釋放現有人口的潛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勞動力,例如延長退休年齡,提高15至24歲青少年的就業率(這個年齡組別的失業率在2012年為9.7%,較整體平均失業率3.5%高),提高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推動少數族裔、殘疾人士、新來港人士發揮潛能等,都應該研議和推動。不過,即使釋放部分勞動潛力,實際上只在現有人口規模兜兜轉轉,宛如塘水滾塘魚,在總量不變情况下,對勞動人口短缺,難以帶來根本改變。
檢視諮詢文件臚列的政策方向,引入外來人力(除了以單程證來港的內地人)可以收立竿見影之效,最符合香港實際需要。引入外來人力分為質與量兩個方面。量是指輸入勞工,質是指輸入專才、優才和留住非本港畢業生在港安居工作。
勞動力不足經濟將倒退
輸入勞工問題不能迴避
本港接近全民就業,許多行業都訴說難以聘請足夠人手,工運人士雖然說此乃僱主不肯提高工資所致,但是若總體勞動力不足,則工資提高到什麼水平才合理?工資成本太高,香港整體營運能否持續,並非個人主觀意志可以轉移。所以,若勞動人口不足,已經影響香港整體競爭力,則輸入勞工是不能迴避的問題。
諮詢文件介紹新加坡輸入勞工超過88萬人,澳門接近9萬人,本港則按勞工補充計劃,只有不到2500外勞在港工作。其實,本港不少厭惡性行業和工種,港人都無興趣,例如老人院若非有外勞幫手,則長者的生活起居已經乏人照料。所以,政府只要做足保障本地勞工的權益,例如有工資保障等,確保本地勞工可以分享經濟成果的情况下,本港應該開放輸入外勞,使外勞繼外傭之後,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新加坡和澳門近年的經濟榮景,肯定與輸入外勞有關,因為道理很簡單:一個地方發展,需要人力經營,無人做工,一個地方不可能發展起來。
至於與全球競逐人才,政府更應該積極去做。外地專才、優才,香港毋須付出成本培養,卻為我們所用,實質上是無本生意;而且這類外來人力會帶來新觀念、新視野,對促進香港發展和進步,是一股推動力。另外,由本港訓練出來的非本地大學畢業生,也要設法盡量留住他們,為香港服務。總之,外來人力從質量而言,都是香港所需,工運人士須拋開成見,與政府協調,營造一個局面:既能充分保障本地工人權益,又能使香港有煥發活力的足夠人力資源。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