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前不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相繼訪問東南亞國家,被媒體稱為中國外交的「盛况」,加上今年又是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對話伙伴關係10周年,各種紀念活動持續升溫,諸如建設「海上新絲綢之路」、「打造中國—東盟戰略伙伴升級版」等新口號,喊得十分響亮。由於中國政治文化中向來有「頌聖」傳統,能否將這陣子「盛况」定義為是中國—東盟關係要「升級」,這尚需觀察,不過雙方關係如何發展確有諸多需要仔細審視的趨勢。
中國與東盟關係大幅提升始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當時伴隨着東亞地區主義思潮興起,各國普遍對推進區域一體化興趣濃厚,尤其獨特是在用所謂「東盟方式」推動區域內互動,達成了一定程度共識,所以就有了諸如「東盟10+1」、「東盟10+3」等的發展。當時的地區一體化努力的確為東亞地區持續繁榮提供了助力。不過,近年來中國與東盟關係遇到新的問題不能忽視。
口號雖響形勢須細察
首先是十幾年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GDP已經雄踞世界「老二」,而且是「坐二望一」;中國已經站在世界中心,東盟仍然是地區國家集團。雙方綜合力量對比的明顯變化難免影響中國的態度和政策。當年中國也還願意讓東盟在地區擔當有限的領導角色,這是「東盟方式」得以成為地區共識的原因之一。問題是中國還會保持這姿態嗎?在與美國一爭高下的呼聲此起彼伏的國內氣氛中,中國的地區政策包括對東盟的政策將如何發展,是需要持續觀察的。
其次是東盟國家外交政策近年來出現重大變化。一方面,它們同中國的經貿關係愈來愈積極和密切,同時對中國的戰略不信任日益增加,因而愈來愈傾向於接受美國提供安全保障。
中國力量大增姿態恐變
與當年相比,那時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曾經充當東南亞國家的後盾,在南海領土爭端能保持克制,並對東盟主導的多邊機制持相當積極的支持態度,這些促使東盟國家很不願意面臨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基辛格當年就曾經警告克林頓政府,冷戰後美國想在亞洲孤立中國,結果可能是自己被孤立。可以說那時東盟的態度是中國在亞太制衡美國遏制的重要因素。
貿易依靠中國安全靠美國
現在東盟國家已經從超然的「不選邊」轉變為經濟上依靠中國、安全上倒向美國的「兩軌制」,東盟國家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兩面下注」的政策基本定型。這是中國—東盟關係能否穩定發展的新障礙,中國—東盟關係就實際狀况來說,與其說是「升級版」,不如說是在「改版」。如果那些樂觀的倡議不僅僅是喊喊口號,就有必要設法消除互不信任,至少不要聽任其深刻化。
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中國與東盟關係大幅提升始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當時伴隨着東亞地區主義思潮興起,各國普遍對推進區域一體化興趣濃厚,尤其獨特是在用所謂「東盟方式」推動區域內互動,達成了一定程度共識,所以就有了諸如「東盟10+1」、「東盟10+3」等的發展。當時的地區一體化努力的確為東亞地區持續繁榮提供了助力。不過,近年來中國與東盟關係遇到新的問題不能忽視。
口號雖響形勢須細察
首先是十幾年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GDP已經雄踞世界「老二」,而且是「坐二望一」;中國已經站在世界中心,東盟仍然是地區國家集團。雙方綜合力量對比的明顯變化難免影響中國的態度和政策。當年中國也還願意讓東盟在地區擔當有限的領導角色,這是「東盟方式」得以成為地區共識的原因之一。問題是中國還會保持這姿態嗎?在與美國一爭高下的呼聲此起彼伏的國內氣氛中,中國的地區政策包括對東盟的政策將如何發展,是需要持續觀察的。
其次是東盟國家外交政策近年來出現重大變化。一方面,它們同中國的經貿關係愈來愈積極和密切,同時對中國的戰略不信任日益增加,因而愈來愈傾向於接受美國提供安全保障。
中國力量大增姿態恐變
與當年相比,那時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曾經充當東南亞國家的後盾,在南海領土爭端能保持克制,並對東盟主導的多邊機制持相當積極的支持態度,這些促使東盟國家很不願意面臨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基辛格當年就曾經警告克林頓政府,冷戰後美國想在亞洲孤立中國,結果可能是自己被孤立。可以說那時東盟的態度是中國在亞太制衡美國遏制的重要因素。
貿易依靠中國安全靠美國
現在東盟國家已經從超然的「不選邊」轉變為經濟上依靠中國、安全上倒向美國的「兩軌制」,東盟國家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兩面下注」的政策基本定型。這是中國—東盟關係能否穩定發展的新障礙,中國—東盟關係就實際狀况來說,與其說是「升級版」,不如說是在「改版」。如果那些樂觀的倡議不僅僅是喊喊口號,就有必要設法消除互不信任,至少不要聽任其深刻化。
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