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走在筲箕灣,看見電車總站、紅Van總站,加上金華街露天市集,衣食住行可說集中於此,走過滿是食肆的東大街,滿區熱鬧便走到盡頭,轉入阿公岩村道,來到筲箕灣的商廈匯聚處,旁邊還有一小片依山而建的古老鄉村——阿公岩村,早在香港開埠之初,這裏已有居民聚居。
若說港島西的薄扶林村匯聚中西特色,這港島東的阿公岩村亦不乏傳奇身世。
相傳這裏的居民,有不少是太平天國餘部的後代,當年為躲避追捕,逃到這小小殖民地,扎下自己的根。
村後還有一幅石礦場遺址,靜靜地看着眼前的海灘變平地、建高廈,早晚建到自己跟前。
當巴士經過東區走廊至柴灣,經過筲箕灣東旺道的幾幢商業大廈,總會看見大廈身後,還有由幾間石屋、寮屋組成的村落,令人對這個山邊一角不無好奇。後來跟一位在阿公岩道的工廠大廈上班的友人提起,她說「這裏就是阿公岩村呀」。雖然每天經過這裏的她,從沒有走過進去。
筲箕灣阿公岩岸邊的避風塘、譚公廟、造船廠及魚市場等仍在運作,此地從前是漁港之說,不難印證。但原來這裏除了漁業,還埋藏着另一原始工業——採石業的歷史。
開埠之初 港島人口聚居地
東區區議員杜本文先生,自小在東大街長大。他曾經蒐集過不少有關這個出生地的歷史資料。他有問記者︰「你知道香港開埠之初,香港島最多人聚居的地方是在哪裏?」「中上環。」「你完全估錯!」原來根據一八四一年香港的首個人口統計,當時的香港島人口約有七千多人,當中以有約二千人口的赤柱為最多人居住的地區,其次是筲箕灣,有一千二百多人住,阿公岩人口有二百,估計筲箕灣阿公岩兩處在香港開埠前已是有不少人居住。至八○年代,政府興建東區走廊,才有不少村民搬離這裏。
阿公岩村
太平天國後人居處?
阿公岩村現在是一片依山而建的寮屋區,村內有幾間石屋,也有幾幢工廠大廈建於其中。村分兩邊,一邊是車房、茶水檔,另一邊以貨倉、凍肉貨倉居多。據說阿公岩之得名,與此處的岩石也不無關係。從前這裏的村民主要從事打石行業,就在山邊的石礦場採石,亦有村民以捕魚為生。
阿公岩村不如新界由宗族組成的村落,沒有祠堂,也沒有正式的鄉事委員會,於是找到當區區議員杜本文,他一說便說到這條村鮮為人知的歷史去︰「有朋友是阿公岩村原居民的後代。他們說,祖先是從清朝時為了避難而逃出來的,其中有一些更是『太平天國』(一八五一至一八六四年)餘部的遺民,為了逃避清政府的追捕,於是逃到香港這個殖民地躲避。」在阿公岩村的「原居民」之中,有姓黃、何、謝、張等,多是來自廣東五華(有「石匠之鄉」之稱)、老隆及興寧縣的客家人。至今,這些遺民後裔都保持低調,不太想這段歷史說出來,也不知這是否與這條村的歷史沒明文記載有關。
避清廷追捕 殖民地落腳
杜先生從朋友口中聽過一些口述資料,當時也是半信半疑。後來他曾向筲箕灣崇真堂作過一些印證,也蒐集過資料作研究,發現這段太平天國餘部逃亡至阿公岩的歷史,是有迹可尋的。
翻開資料,香港歷史研究者高添強也曾在文章〈香港︰1841-1890〉提到︰「一八五○年代,太平天國之亂(或運動)令廣東局勢動盪。一眾華人家庭為了避亂,紛紛湧入香港,因而改變了本地華人人口的成分……」因社會動盪而逃離家園,來到南方小島的平民,到底又帶着怎樣的故事,選擇何處棲身呢?相信是一個有趣的香港歷史研究課題。
走在東大街、阿公岩道、阿公岩村道及巴色道一帶高低不平的街道,經過依山而建的建築(都是移山填海前的建築模式吧)。走着走着,彷彿聽到歷史的召喚。
阿公岩石礦場遺址
百歲石礦場 將建港燈展覽館
巴色道遊樂場側的東健道旁,有幾幢工廠大廈,大廈的後方,是一整幅的花崗岩石壁——這裏就是百多年前的阿公岩石礦場遺址,雖然這裏沒有任何標記記載這個石礦場的歷史,在圍板之後的石壁,這裏看來與一般護土牆無異。香港東部這個角落,在百多年前,曾是南中國花崗岩石建築的原材料供應地。據說興建沙田曾大屋的麻石原材料也是自這裏出產。阿公岩石礦場,與對岸的鯉魚門石礦場遙遙相對,但作為採石工場的歷史同樣被人遺忘。
政府將這處劃為市民的「休憩用地」,而最近香港電燈公司向城規會提出更改規劃用途申請,在這裏興建一幢約二十二米高的新分區電力站,內裏包含港燈展覽館,以及發展申請範圍內的休憩用地。這現時香港市區罕見的石礦場,如在跟前建一幢六七層高的建築,這逾百歲的歷史遺蹟也將被匿藏。
公興和忠記油灰店
油灰修木船 小店港碩果僅存
從東大街轉到阿公岩道的斜路上,有一座由鐵皮搭建成的建築是機器維修中心,有如一坐落在小丘上的船。不少商戶原來是經營維修船隻機械的生意。但隨着香港的漁業式微,不少商戶都轉營為機械維修中心或回收中心。這裏的公興和忠記油灰店,據說是全港僅存的油灰店,「香港仔、西貢、大埔的艇戶都來這裏買或訂購油灰」。老闆娘楊太說。油灰是用來修理木船的物料,是在木油中混入由蠔殼、蜆殼燒成的灰,放在特製的機器中樁和,便成油灰。膏狀的油灰,用來塗封在船身的「夾口」之上,有修補、防水的作用。
西興公司與王安記
運貨落山自製「輸送帶」
從阿公岩村道往下走,總會見到一間石屋,上面有個大招牌寫着「王安記」。這間石屋可說是阿公岩村的地標之一。
石屋賣漁具 老闆﹕要買都番大陸啦
石屋外牆有一個大牌寫着「王安記」及聯絡電話。王安記賣的是漁具、漁船的繩纜、錨等漁民出海打魚的用具。七十八歲的老闆王顯安說,這些都是正在「吊鹽水」的生意,隨着本地漁業式微,來賣漁具的客人愈來愈少,「要買都返大陸啦」。石屋地舖現時已租給車房使用。說到這間石屋的石頭,王先生說︰「就是來自背後的石礦場。」
王安記石屋旁有一條小路,沿路拾級而上,可以走到山上的西興公司。西興公司由司徒小姐的父母經營,建在村中最高處,居高臨下。公司經營門鎖生意,經常要運送重物來往山頂至山腳,於是他們建了一條「輸送帶」,方便從山上山下運送貨物,現在間中還會使用,頗有山城風貌。「小學時父母開始在這裏經營,廿多年前啦。以前這裏見到海,沒有東區走廊,也沒有這三幢樓(星島集團大廈、東都中心及恒通資源中心)。」她說眼前正在興建醫療中心地盤,以前是讀者文摘大廈。
「這裏較像薄扶林村吧。」住在這裏的司徒小姐說。說的也是,一村在島東,一村在島西,兩個依山而建的寮屋區,同樣歷史悠久。
巴色道 筲箕灣崇真會
尋訪太平天國逃港信眾
阿公岩道與巴色道之間的小丘上,坐落着一間歷史悠久的教堂「筲箕灣崇真堂」及由其主辦的小學。教會源於瑞士的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於一九二四年才易名為中華基督教崇真會。現在教會所在的巴色道(Basel Road),或可以窺見教會的歷史淵源。一八五一年,教會來到香港。杜本文說︰「筲箕灣阿公岩及大潭灣一帶散居着一些在太平天國時期逃難來港的信眾,巴色差會於是來到找到這些信徒,並邀他們到上環參加禮拜。」
一八六二年,為了令筲箕灣的信徒不用每星期徒步至上環禮拜,教會出資,由住在筲箕灣、阿公岩的會友出力,以附近石礦場出產的石材,建成了港島的第一座禮拜堂,較附近的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譚公廟(一九○五年)更早存在。不過這個小教堂已在一九三○年代拆卸重建。現在的崇真堂則是於一九八四年落成,己是第三代教堂了。
海防博物館
炮台遺址風景宜人
乘港鐵,未到柴灣之際,遙望這山上的海防博物館,總覺得她很美麗,但只能遠觀,不宜走上去。海防博物館位置「隔涉」。若要從筲箕灣鐵路站步行至此,大概要十五至二十分鐘吧。但如你來到阿公岩村,也不妨順道一遊此處︰走到譚公廟,沿着筲箕灣造船廠,經過筲箕灣魚類批發市場,走到博物館的入口,路上入眼的都是一片海港風景。
博物館的成人入場票十元。當我發現可以乘電梯至八樓的山上展覽廳,頓覺物有所值。這裏原是鯉魚門炮台的舊址,砲台已有百多年歷史,亦都是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中,香港保衛戰的一個重要戰場。山上展館有坦克車模型——王安記的王先生說過,小時候親眼見坦克車沿館後山路運至鯉魚門軍營的景况。
站在高崗上,眺望對岸的密密麻麻高樓大廈還未伸延至半島的盡頭。九龍那邊茶果嶺及鯉魚門一帶的村落及石礦場遺址,加上身後的阿公岩村、鯉魚門度假營,還有中間的鯉魚門海峽的幾條小艇及遠洋船,或許可以觸發你對香港發展歷史的一些想像。
文 蔡琇莹
圖 陳淑安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