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美長期失業不降 因自動化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28日 06:35
2013年10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當亨利·福特二世(註:亨利·福特之孫,曾任福特汽車主席)在1950年代初檢查閃亮和簇新的生產線機器時,曾與當時的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主席沃爾·特魯瑟(Walter Reuther)有一次經典對答。福特問:「你如何令工人繳交工會會費?」特魯瑟反問:「你如何令他們購買你的車呢?」


工人和自動化系統之間的緊張關係並不是新鮮事,早在工業革命初期,有些技工堅決反對以機器取代工人,曾搗毀紡織業的大型機器。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法國、美國和澳洲等國的一個主要憂慮,就是農業迅速工業化將會對勞動力市場造成甚麼後果。生產力大幅上升,是農業機械化(加上種子、化肥和整體農業知識進步)的一個直接結果,這有很多好處,其中一大好處就是,工人工作較短時間,就可以養活一家人。1895年,一名美國工人要工作2小時,才能購買到12個橙。到了1997年,工作6分鐘便可;1895年,一名美國工人若要購買一輛單車,他需要工作260小時之多;一個世紀後,他只需工作7.2小時。


低技術職位被機器代替

這說明了資本主義深處的通縮性質:基本上,市場資本主義就是用愈來愈小的成本,製造愈來愈多的東西。美國現時的經濟周期的一大特點就是,長期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但短期失業率已經下跌至正常水平。這可能是因為「長期」失業就是實際上無法就業,即是說有些工人已經脫離了實際的勞動市場。


這亦可以解釋,為什麼官方的失業率居高不下,但工資仍然會上漲:高技術人才供應愈來愈緊張,但也有一大批人缺乏有用技能,無法就業。


如果這些想法是正確的,那麼美國現時的高失業率就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的現象。這也解釋了為何美國的經濟環境了無生氣,企業的利潤率卻一直高企。


最終的原因是自動化:企業以機器或軟件取代低增值工人的能力愈來愈強,所以企業盈利和技術工人的工資保持高企。即使是整體西方國家的勞動力,都會發覺要獲得高報酬的工作,挑戰性是愈來愈高。


機器人技術臨近爆發?

機器人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是我們長期關注的一個主題,即使它仍然是一個有些模糊的概念,集合了機器、流程和行業變化的影響。附圖可見,過去5年,機器人股份的回報表現的確不俗。


這樣的表現更加值得注意,因為在過去5年,環球資本開支大多數時間都是了無生氣。這也帶出了另一個問題:機器人技術是否已接近其需求起飛點?因為成功的科技都有這種典型的結構性增長趨勢。新科技通常都會經過一個初始階段,此時價格相當高,只有少數用戶能夠買得起那些革命性的新產品,汽車、冷氣機、電視機、流動電話和個人電腦都曾經過這個過程。到了現時,就是最高端的製造業機器人。


然而,投資者應該問的問題是,現在已經到了爆發點沒有?畢竟,電子裝配巨頭鴻海已表示,明年將生產1萬美元的機器人,比爾蓋茨近期亦預測,新一代機器人可能會變成無處不在,像個人電腦一樣影響我們的經濟和生活方式。機器人對我們的影響可說是息息相關:由巴黎的無人駕駛地鐵列車,到松下設於大阪的全自動化等離子顯示屏工廠。


我們環顧四周,很難不感覺到,愈來愈多的就業機會正在被機器和智能軟件佔據。即使傳統上猶太教士為未婚猶太男女牽線配對的工作,現在亦正在被Match.com或者www.jdate.com的電腦程式所取代。


新型機器人可執行複雜任務

但正如1990年代的個人電腦革命,並不是完全是因為工資因素。事實上,第一代工業機器人從事的,都是相對簡單重複但錯誤率必須很低的工作。這些工作若由人來做,成本會偏高。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不僅降低成本,更提高了日本的汽車工廠和台灣的晶圓廠的精確程度,令它們得以推行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將浪費減至最小。第一代工業機器人未能做到的,是從根本上改變過去200年工業自動化變得愈來愈資本密集和複雜的性質。直至現時,這現象仍未能改變。


事實上,即使是最漫不經心的觀察員,都會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機器人已變得足夠聰明,其成本也變成企業負擔得來,足以在發達以及發展中的經濟體中取代很多手工工作。


新一代機器人可以透過編程完成複雜的任務,這可以很容易就取代體力勞動的工人,還可以透過重新編程,去完成不同的工作。這一舉動令人聯想到,通用汽車公司在1950年代買下洛杉磯、聖迭戈和巴爾的摩的電車,亞馬遜在2012年花了7.75億美元收購供應鏈機器人製造商Kiva Systems。顯然,亞馬遜的目標不只是要在供應鏈的效率上進一步,同時也是為了保證競爭對手繼續落後。


富智康擬用機器人取代30萬工人

又如,擁有超過100萬員工的富智康(2038),據報道,該公司計劃在未來3年,用機器人有效取代30萬名工人。報道指出,該公司已經在中國重慶設立高度保密的新廠房,試驗由機器人運作的生產線。不用多久,像亞馬遜或富智康等大規模生產和採用機器人的公司,將會從根本上改變它們所屬行業的競爭態勢。不過,正如IBM及思科主導電腦和互聯網周期的第一階段一樣,機器人革命的早期優勝者將可能是核心基礎設施的生產商。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面對環球資本開支增長並不突出下,上述的機器人股份指數的表現仍然如此強勁。


Louis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