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雖然蘇子玲肚皮上有一道手術疤痕,但從外表看,根本沒有人會聯想到才12歲的她曾接受過肝臟移植手術。雖然她患有先天膽管閉塞,但沒有影響她對運動的熱忱,更在運動場上屢獲佳績。原來只要獲得家人支持,患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在訪問的短短1小時內,子玲表現出來的那份活力和開朗,比很多同齡孩子更有感染力。跟她們談天時,她一時擁着媽媽,兩人同坐一張椅子;一時拿起媽媽的智能手機四圍拍照,可以說是「無時停」。誰想到7個月大時,她接受了媽媽的活肝移植才得以活過來,可以說,母親給予子玲第二次生命,她是媽媽名副其實的「心肝」。
子玲出生時跟其他嬰兒無異,只是臉色較黃,初為人母的媽媽也沒發現什麼問題。當子玲1個月大,進行初生嬰兒定期檢查時,醫生見她臉色仍然偏黃,就替她抽血化驗,醫護翌日致電媽媽,說子玲需入院做詳細檢查。
1月大確診先天膽管閉塞
「當時很害怕,但同時又想到香港醫療設備十分先進,所以又沒太多憂慮。」誰料檢查後,醫生告訴她,女兒患有先天膽管閉塞,要即時留院並接受通膽管手術。「她4個月大已做過兩次手術,醫生指若情况不理想便要換肝。記得當時是2001年,醫生表示,小朋友等到屍肝移植的機會十分小,所以首先會看看親人有沒有適合的活肝。」
從親人中找到合適的肝臟只有三分之一機會,幸運地,醫生發現蘇太的肝適合子玲,身為母親當然什麼也沒有去想,第一時間把三分之一的肝臟捐給女兒。更幸運的是,子玲手術後的情况十分穩定,眨眼已過了12年,今天已成為亭亭玉立的少女,換肝對她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只是每天要吃抗排斥藥。「唔記得食就要即時補番。」子玲笑說。
須每天吃藥 戒生冷食物
原來,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康復情况因人而異,有人體質較差,可能會出現膽管發炎、抵抗力變差等問題,幸而子玲身體狀况較理想,小時候只知道自己「有病」,每天要吃藥及不能進食未經煮熟的食物,是以她從小到大都要對壽司「敬而遠之」;直到八九歲時,她才完全明白自己肚皮上6吋長的疤痕是怎麼一回事。
參與移植者運動會奪佳績
子玲天生愛運動,亦是香港移植運動協會的成員,今年7月曾與媽媽一同出席南非「第十九屆世界移植運動會」,她參與了田徑50米、跳遠、保齡球、25米蛙泳和羽毛球5個項目,奪得3金1銀1銅的成績;9月又獲邀到日本鹿兒島參加為當地器官移植患者而設的兒童運動會,目的不在於能否奪獎,旨在互相交流。蘇太說:「每次我都會叫她盡力而為,抱着認識不同朋友、見識其他國家文化的心態參與,其實看到其他小朋友或者是成年人,都跟一般人無異,卻因為大家有着共同的經歷,只要聚在一起,便會感受一種互相扶持和鼓勵的感染力。」
不因孩子經歷過分寵愛
除了鼓勵女兒參與運動,蘇太認為讀書亦是孩子的基本責任,所以她十分緊張子玲學業成績,可是又明白不能勉強。例如子玲說對自己的成績十分滿意,作為媽媽的仍然覺得只是一般。蘇太說,沒有因為子玲的特別經歷而對她百般呵護,雖然只有一個女兒,但她仍堅持對女兒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過分保護,只會讓她失去正常的生活。」
康復做運動 勿操之過急
香港移植學會前會長周嘉歡醫生表示,曾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一樣可以做運動,不過一定要循序漸進,待身體康復過來才開始。「年紀愈小接受器官移植,對其心肺功能影響愈小,加上小朋友的新陳代謝比成人快,身體復元能力也比成人好,很快便可如正常人一樣做運動。當然無論任何年紀,手術後也得按一定的程序逐步嘗試,不能心急。」
大部分病人需服抗排斥藥
周嘉歡表示,即使接受器官移植後的病人外表或身體健康狀况與一般人無異,但為了避免出現排斥反應,病人仍需服食抗排斥藥。「除非是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器官是由孿生兄弟姊妹捐出,又或者病人進食抗排斥藥後引起併發症,經醫生衡量後才決定是否毋須服食。」
「跑」遍世界 推廣器官捐贈
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屬非牟利機構,成員包括曾經接受器官移植者、器官捐贈者及其家屬、有關移植事宜的醫護人員等,現時約有200多名會員。協會宗旨為發展、推廣及組織曾經接受器官移植人士參與體育活動,同時藉此向大眾宣揚器官捐贈的信息及器官移植的知識。會員可參與協會舉辦的運動練習、旅行或聚會,以及出席世界各地舉辦的器官移植人士運動會。
文﹕顏燕雯
圖﹕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編輯:胡可欣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