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外判洗碗現商機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31日 06:35
2013年10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最低工資實施後,洗碗工人「大翻身」,議價能力大幅提升,工資直逼侍應和部分文職,而且市場空缺多,不愁沒工做。有飲食業東主,就看準本地食肆請人困難,參考台灣般衍生外判洗碗商機,自行開設洗碗工場,大做同行的生意,兩年多下來,已發展至3個工場和100名員工。


「碗然一新」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廖家寶、歐允傑本身就是飲食業東主,每人都有多間食肆。但自從最低工資實行後,他們都曾有這樣的經歷──洗碗工人長期出現空缺,而無法請足;每逢過年過節,更要自己落手落腳操作洗碗碟機,頂替放假回鄉的洗碗工人。這令他們覺得,洗碗工人短缺,已經制約了他們的擴充計劃。因此,一直盤算着如何改變這狀况。


洗碗工短缺 制約食肆擴充

有一次,廖家寶旗下一間食肆招聘洗碗工好一段時間之後,終於有人見工。他為怕分店經理態度不好、嚇走見工者,親自「飛的」到分店接見。但他提出的時薪45元、月薪1.3萬元,仍然未能打動見工者。廖家寶當晚回家時心想,長此下去不是辦法,遂決定自行開設洗碗工場。


原來,台灣和內地都有洗碗公司,專門承接食肆的洗碗工作。其中,台灣的洗碗公司已發展了十餘年,當地超過一半的食肆都會將洗碗工作外判。至於內地,洗碗公司亦出現了差不多十年。廖家寶和歐允傑更曾經在朋友介紹下,參觀過台灣和內地的洗碗公司。


經過一輪籌備,兩人便在2011年中投資逾百萬元,成立「碗然一新」,首個洗碗工場設於柴灣的工業大廈。他們先將旗下多間食肆的洗碗工作,集中到洗碗工場,以提高效率,並理順流程。之後,才向同行宣傳。


初期,兩名老闆親身去其他食肆派傳單時,也曾受到冷待。後來終於有一些請不到洗碗工人的行家朋友成為首批客戶,漸漸再介紹其他同行光顧,令該公司在行內建立起口碑。之後,不用再派傳單,每日都有人主動致電查詢。


已有數十個長期客戶

現時,該公司已經有幾十個長期客戶,合約一般為期一年。其中,連鎖食肆和美食廣場、單舖、學校飯堂和學童午餐供應商各佔三成營業額,餘下一成則來自社企經營的廉價飯堂。


較著名的客戶包括深井裕記燒鵝、何洪記雲吞麵等。某家規模數一數二的港式快餐集團,亦有將部分洗碗工作交給該公司。除了長期客戶之外,在婚宴旺季時,亦會有一些臨時生意。


至今,碗然一新已經有3個洗碗工場,分別位於柴灣、小西灣和葵涌,每個投資都超過100萬元,合共聘請了大約90名洗碗工人,連同文職,員工總數已達到100人或以上。


其中,柴灣和小西灣工場的面積分別是3400和6000平方呎。至於剛開業的葵涌工場,更有8000平方呎。廖家寶和歐允傑亦坦言,今年10月份的生意,比去年同期高出3倍!兩人亦因為創辦「碗然一新」,而獲得城市青年商會的「創意創業大賞」。


美食廣場租貴 潛在商機

他們躊躇滿志地說,正在和更多商場商討,將它們的美食廣場的洗碗工作承包下來。因為美食廣場食肆眾多,一般每間面積都不大,加上寸金尺土,若非使用用完即棄餐具,照理就必須以中央洗碗模式運作。因此,這類客戶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不過,香港人跟風快,除了碗然一新之外,現時本地至少已經有3、4間同類公司,包括:洗碗婆、閃令令、大洗中央碗碟清潔等。而且,已開始出現劈價搶客的情况。


盈利再投資 先搶奪市場

但廖家寶和歐允傑表示,競爭對手的規模暫時還比較小,主要是地區性經營。該公司不會以劈價作競爭,反而會以規模、品質、穩定性和自動化作競爭。


他們計劃,在最初10年內,所有盈利都會再投資,以開設更多工場。每個新工場都會留下一成「產能」,以成本價承接社企的廉價飯堂的洗碗工作,作為公益服務。此外,每年暑假都會聘請理大工業工程系的學生作實習,協助該公司研發自動化機器,以及改善流程。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林俊源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