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觀賞過今年夏天席捲日本全國的人氣劇集《半澤直樹》的觀眾,相信不會忘記主角以牙還牙,勇鬥來犯上司並要求其土下座(跪地謝罪)的畫面。這一土下座風潮,現實中,正在日本列島蔓延。
10月9日,日本媒體廣泛報道,北海道某地一女護理員因在服裝店購得質量有問題的商品,強行要求店方兩位職員土下座(跪地謝罪),並把相關照片傳上網泄憤。事件導致日本警方以強迫罪逮捕女護理員,並罰款30萬日圓。無獨有偶,10月21日,愛知縣某小學50歲教師因一小四學生在走廊奔跑,要求其土下座。學生次日缺席上課,事件曝光,老師在壓力下向學生家長道歉。據10月27日的《讀賣新聞》統計,今年1月以來日本全國就發生4宗因土下座而導致的糾紛案件,實際案件可能更多。日本NHK電視台10月中在晚上7點半播出「土下座現象」特集,驚呼日本社會到底怎麼了?
泄憤負能量的根源
在明治時期以前,土下座本來是在日本宗教儀式或者是對尊貴的人表示敬畏時所使用的禮儀。大正時期後,這一概念因小說的普及而在民眾層面普及,並作為道歉和懇請的禮儀在日本社會扎根。根據辭典的介紹,在日本文化中繁瑣的禮儀中,土下座是用來表現最莊重誠懇的道歉。2011年福島核事故,東京電力社長即率領管理層去避難所向災民土下座(見圖),是最新的例子。土下座這一禮儀,本來是做錯事的一方自發性的道歉方式,但到現在竟然成為自以為受害的一方強迫他人謝罪的工具。這種隱藏在強迫性道歉背後的巨大泄憤需求,值得深入探討。
但凡到過日本遊玩的外國人,大都對日本文化中追求完美服務的敬業精神讚不絕口。新幹線列車分秒不差按時到達,百貨店店員態度親切服務周到,即使地震颱風來襲,各行各業仍堅守崗位,社員愛社如家準時出勤。但是,在這一追求完美的業績背後,實際上是個人生活的巨大犧牲和忍耐。日本每年自殺人數高達3萬人左右(鐵道「人身事故」頻頻),在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是反映這一壓力的側面指標之一。
追求「安定生活」的代價
有人或問:既然工作到連性命都難保,何必強忍?有論者往往從文化論來理解日本人的集團主義,但日本人並非天生工作狂,如此犧牲和忍耐,是在這一社會下掙扎生存的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因為日本大多數民眾都分外重視一個核心價值,那就是「安定」。
終身僱用制在日本的殘存,是「安定」價值的體現。大學生畢業年紀輕輕,本來是不怕失敗追求冒險創新的時候,然而,在日本,大學生畢業後求職求的是終身職。他們大多重視公司的社會名氣和待遇,多過對這一行業的興趣熱情。顯然,安定壓倒一切。得到終身工作的,更為了追求「安定」而必須面對資方各種不合理的要求。據NHK電視台的「土下座現象」特集的案例,一正社員因某小過失而被上司要求土下座,這位社員回憶當時腦子一片空白,只想着家裏年幼的孩子,只好強忍屈辱被迫下跪認錯。此外,在日本,轉職的風險極高,人才橫向流動性低。據政府調查統計,轉制後薪酬上升的機會少,且以短期合約制為多。也就是說,在日本一旦失去終身職,萬念俱灰。
《半澤直樹》的人氣,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異軍突起的,其職場壓力指數遠比中港台高。這一重視「安定」的價值體系,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利多弊少,社會穩定,預測性強。但隨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日益不景,終身僱用難以繼續全民維持,短期合約工作盛行,社會問題叢生。上班族面對不公只有強忍,又缺乏宣泄管道,社會氣氛越發不寬容。有日本朋友告訴我,《半澤直樹》是幻想,在現實生活根本不可能發生,他只是虛幻的英雄。
在英國劍橋大學執教的日本學者玉本偉在2012年的一篇短文People of Japan,Disorganize!中如此寫道:「經過了近20年的功能失調,日本終於走到了歷史的轉折點。舊有的秩序筋疲力盡,整個國家急需建立一套新的社會契約。」土下座式的負能量發泄,幫不了日本走出當前的困局。要想爭取真正的安心安定,日本全民必須反思過往支配日本社會的主流價值。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學 亞洲研究機構現代中國研究所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10月9日,日本媒體廣泛報道,北海道某地一女護理員因在服裝店購得質量有問題的商品,強行要求店方兩位職員土下座(跪地謝罪),並把相關照片傳上網泄憤。事件導致日本警方以強迫罪逮捕女護理員,並罰款30萬日圓。無獨有偶,10月21日,愛知縣某小學50歲教師因一小四學生在走廊奔跑,要求其土下座。學生次日缺席上課,事件曝光,老師在壓力下向學生家長道歉。據10月27日的《讀賣新聞》統計,今年1月以來日本全國就發生4宗因土下座而導致的糾紛案件,實際案件可能更多。日本NHK電視台10月中在晚上7點半播出「土下座現象」特集,驚呼日本社會到底怎麼了?
泄憤負能量的根源
在明治時期以前,土下座本來是在日本宗教儀式或者是對尊貴的人表示敬畏時所使用的禮儀。大正時期後,這一概念因小說的普及而在民眾層面普及,並作為道歉和懇請的禮儀在日本社會扎根。根據辭典的介紹,在日本文化中繁瑣的禮儀中,土下座是用來表現最莊重誠懇的道歉。2011年福島核事故,東京電力社長即率領管理層去避難所向災民土下座(見圖),是最新的例子。土下座這一禮儀,本來是做錯事的一方自發性的道歉方式,但到現在竟然成為自以為受害的一方強迫他人謝罪的工具。這種隱藏在強迫性道歉背後的巨大泄憤需求,值得深入探討。
但凡到過日本遊玩的外國人,大都對日本文化中追求完美服務的敬業精神讚不絕口。新幹線列車分秒不差按時到達,百貨店店員態度親切服務周到,即使地震颱風來襲,各行各業仍堅守崗位,社員愛社如家準時出勤。但是,在這一追求完美的業績背後,實際上是個人生活的巨大犧牲和忍耐。日本每年自殺人數高達3萬人左右(鐵道「人身事故」頻頻),在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是反映這一壓力的側面指標之一。
追求「安定生活」的代價
有人或問:既然工作到連性命都難保,何必強忍?有論者往往從文化論來理解日本人的集團主義,但日本人並非天生工作狂,如此犧牲和忍耐,是在這一社會下掙扎生存的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因為日本大多數民眾都分外重視一個核心價值,那就是「安定」。
終身僱用制在日本的殘存,是「安定」價值的體現。大學生畢業年紀輕輕,本來是不怕失敗追求冒險創新的時候,然而,在日本,大學生畢業後求職求的是終身職。他們大多重視公司的社會名氣和待遇,多過對這一行業的興趣熱情。顯然,安定壓倒一切。得到終身工作的,更為了追求「安定」而必須面對資方各種不合理的要求。據NHK電視台的「土下座現象」特集的案例,一正社員因某小過失而被上司要求土下座,這位社員回憶當時腦子一片空白,只想着家裏年幼的孩子,只好強忍屈辱被迫下跪認錯。此外,在日本,轉職的風險極高,人才橫向流動性低。據政府調查統計,轉制後薪酬上升的機會少,且以短期合約制為多。也就是說,在日本一旦失去終身職,萬念俱灰。
《半澤直樹》的人氣,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異軍突起的,其職場壓力指數遠比中港台高。這一重視「安定」的價值體系,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利多弊少,社會穩定,預測性強。但隨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日益不景,終身僱用難以繼續全民維持,短期合約工作盛行,社會問題叢生。上班族面對不公只有強忍,又缺乏宣泄管道,社會氣氛越發不寬容。有日本朋友告訴我,《半澤直樹》是幻想,在現實生活根本不可能發生,他只是虛幻的英雄。
在英國劍橋大學執教的日本學者玉本偉在2012年的一篇短文People of Japan,Disorganize!中如此寫道:「經過了近20年的功能失調,日本終於走到了歷史的轉折點。舊有的秩序筋疲力盡,整個國家急需建立一套新的社會契約。」土下座式的負能量發泄,幫不了日本走出當前的困局。要想爭取真正的安心安定,日本全民必須反思過往支配日本社會的主流價值。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學 亞洲研究機構現代中國研究所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