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當初沒有想到,國家安全部門的竊聽事件後遺症漂洋過海去到歐洲,刺聽德國總理默克爾風波愈鬧愈大,歐洲議會一個代表團上周抵達華盛頓要求美方澄清事件。美國以慣常的推搪拖拉應付,盤算是能拖就拖,待風頭過後再圖後計。不過,美國的「後計」不是從此撒手不做,而是繼續做,只是據說不會竊聽盟國領袖而已。
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斯諾登公開美國當局竊聽全球,美國的竊聽計劃陸續曝光,原來不僅針對國民,連盟友德國也不放過,10年來鍥而不捨竊聽默克爾的電話電郵,也就是說,當默克爾仍是在野的年代便給美國盯上。難怪長年對美國友好的默克爾極其氣憤,要求美方交出一個說法。目前還不知有多少美國盟友被竊聽,但連德國也遭逢不測來看,其他盟友心寒也是極為正常的了。
德驚覺不是鐵杆盟友
半世紀與美關係變化
平情而論,若是說一個國家不搞情報是天方夜譚,只是這條線應劃在哪裏。當美國的竊聽大計一點一滴的透露出來,竊聽德國西班牙,但英國、加拿大、澳洲及新西蘭卻毋須受此凌辱,而且更是美國竊聽集團成員,事件就不止是間諜風波,而是美國視誰是真正盟友、哪些是二線盟友。倘若美國無法平息德國等國的質疑與憤怒,影響可以極為深遠。
這次竊聽風雲引帶出令美國不論民主黨政府抑或共和黨政府都頭大的命題﹕美歐關係將會往何處去?幾十年來如膠似漆的美歐關係,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年代已具雛型;二戰期間,美國小羅斯福政府以《租借法案》協助英國抗擊納粹;登陸諾曼第之後,艾森豪威爾指揮盟軍從西線直搗柏林,之後便是與蘇聯瓜分歐洲,德國則一國分二,柏林成為西東兩部分,今天的德國政權、即統一前的西德,準確而言是在美國的軍事力量保護下重新建國。
德國是具有深厚歷史的大國,戰後經濟迅速重生,成為拉動歐洲經濟的火車頭,與法國一時瑜亮,超過戰勝國英國。然而,必須承認,在戰後的痛苦復蘇過程中,美國「馬歇爾計劃」為西歐打下強心針,加上冷戰年間通過北約把西歐團結在其羽翼之下,美軍將領是北約盟軍必然的最高統帥,因此,從經濟到軍事,從政治到意識形態,西歐及美國可以說沒有分裂的本錢。
如今一場竊聽,德國感到被出賣,美國早前的回應其實是默認竊聽默克爾,卻厚顏不予認錯。德國如今要求的是美國說明事件來龍去脈以及保證不再重犯,可是美國把盟友視作附庸,不願就此低頭,駐德大使埃默森說不認為收集情報違反法律,德國人哪能嚥下這口氣,更大的反擊恐怕只是時日之事,美德之間的關係到此已不是齟齬而是動真格的國家尊嚴。
華府批德貿易順差
兩國不和逐漸浮面
目前看來,已見到美國有所動作,就在德國對美國一再要求解釋之時,美國拐了個大圈在另一邊向德國施壓﹕指摘德國的巨額貿易順差會「損害全球經濟」。財政部這份半年度的報告,過去幾年焦點放在中國身上,暗示中國「操控匯率」,又說中國應發展內需巿場,可是上周三發表的這份報告,矛頭直指德國,中國部分輕輕帶過。明眼人都看到,美國是另開戰線,要向德國施壓。
問題是美國這種手段是否可行。歐洲戰後萌現脫離美國想法,從昔日的共同巿場到今天的歐元區以及歐洲議會,歐洲人亟欲走出自己的道路不言自明。如今美國犯了錯還對德國找碴挑錯,歐洲人的離心有增無減。更何况美國如此對盟友親疏有別,冷戰年代長期在前線與華沙集團對峙的德國竟得如此下場,遠離前線的英加澳紐則不必遭受美國竊聽,看着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國會恫嚇《衛報》不得再公開竊聽資料的嘴臉,德國很難再向美國輸誠,哪個政客敢於這樣做,無異等同政治自殺。若美國沒有充分和合理的解釋,歐美關係出現大變並不出奇,到時漁人得利的是與美國唱反調的俄羅斯,兩者孰輕孰重,奧巴馬在更大的戰略利益之下,很難在竊聽風波硬撐到底。
至於反制之道,德國等國計劃向聯合國提出,把《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對個人私隱的保障擴展至網絡世界。類似提議,很大程度是道德上的要求多於實務限制,任何一國在其國家利益之下,竊聽情報是指定作業模式,只是如何限制竊聽黑手伸進平民百姓的電話電郵。這就等於《核不擴散條約》,雖然無法限制各國研製核武器,但可以限制技術輸出,也是道德規限多於實際操作。德國走到這一步,是忍痛對過去60年的美德關係及大西洋聯盟說再見,老布殊在蘇聯倒台後提出的建構「世界新秩序」,竊聽風波之後可能是另一新階段。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斯諾登公開美國當局竊聽全球,美國的竊聽計劃陸續曝光,原來不僅針對國民,連盟友德國也不放過,10年來鍥而不捨竊聽默克爾的電話電郵,也就是說,當默克爾仍是在野的年代便給美國盯上。難怪長年對美國友好的默克爾極其氣憤,要求美方交出一個說法。目前還不知有多少美國盟友被竊聽,但連德國也遭逢不測來看,其他盟友心寒也是極為正常的了。
德驚覺不是鐵杆盟友
半世紀與美關係變化
平情而論,若是說一個國家不搞情報是天方夜譚,只是這條線應劃在哪裏。當美國的竊聽大計一點一滴的透露出來,竊聽德國西班牙,但英國、加拿大、澳洲及新西蘭卻毋須受此凌辱,而且更是美國竊聽集團成員,事件就不止是間諜風波,而是美國視誰是真正盟友、哪些是二線盟友。倘若美國無法平息德國等國的質疑與憤怒,影響可以極為深遠。
這次竊聽風雲引帶出令美國不論民主黨政府抑或共和黨政府都頭大的命題﹕美歐關係將會往何處去?幾十年來如膠似漆的美歐關係,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年代已具雛型;二戰期間,美國小羅斯福政府以《租借法案》協助英國抗擊納粹;登陸諾曼第之後,艾森豪威爾指揮盟軍從西線直搗柏林,之後便是與蘇聯瓜分歐洲,德國則一國分二,柏林成為西東兩部分,今天的德國政權、即統一前的西德,準確而言是在美國的軍事力量保護下重新建國。
德國是具有深厚歷史的大國,戰後經濟迅速重生,成為拉動歐洲經濟的火車頭,與法國一時瑜亮,超過戰勝國英國。然而,必須承認,在戰後的痛苦復蘇過程中,美國「馬歇爾計劃」為西歐打下強心針,加上冷戰年間通過北約把西歐團結在其羽翼之下,美軍將領是北約盟軍必然的最高統帥,因此,從經濟到軍事,從政治到意識形態,西歐及美國可以說沒有分裂的本錢。
如今一場竊聽,德國感到被出賣,美國早前的回應其實是默認竊聽默克爾,卻厚顏不予認錯。德國如今要求的是美國說明事件來龍去脈以及保證不再重犯,可是美國把盟友視作附庸,不願就此低頭,駐德大使埃默森說不認為收集情報違反法律,德國人哪能嚥下這口氣,更大的反擊恐怕只是時日之事,美德之間的關係到此已不是齟齬而是動真格的國家尊嚴。
華府批德貿易順差
兩國不和逐漸浮面
目前看來,已見到美國有所動作,就在德國對美國一再要求解釋之時,美國拐了個大圈在另一邊向德國施壓﹕指摘德國的巨額貿易順差會「損害全球經濟」。財政部這份半年度的報告,過去幾年焦點放在中國身上,暗示中國「操控匯率」,又說中國應發展內需巿場,可是上周三發表的這份報告,矛頭直指德國,中國部分輕輕帶過。明眼人都看到,美國是另開戰線,要向德國施壓。
問題是美國這種手段是否可行。歐洲戰後萌現脫離美國想法,從昔日的共同巿場到今天的歐元區以及歐洲議會,歐洲人亟欲走出自己的道路不言自明。如今美國犯了錯還對德國找碴挑錯,歐洲人的離心有增無減。更何况美國如此對盟友親疏有別,冷戰年代長期在前線與華沙集團對峙的德國竟得如此下場,遠離前線的英加澳紐則不必遭受美國竊聽,看着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國會恫嚇《衛報》不得再公開竊聽資料的嘴臉,德國很難再向美國輸誠,哪個政客敢於這樣做,無異等同政治自殺。若美國沒有充分和合理的解釋,歐美關係出現大變並不出奇,到時漁人得利的是與美國唱反調的俄羅斯,兩者孰輕孰重,奧巴馬在更大的戰略利益之下,很難在竊聽風波硬撐到底。
至於反制之道,德國等國計劃向聯合國提出,把《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對個人私隱的保障擴展至網絡世界。類似提議,很大程度是道德上的要求多於實務限制,任何一國在其國家利益之下,竊聽情報是指定作業模式,只是如何限制竊聽黑手伸進平民百姓的電話電郵。這就等於《核不擴散條約》,雖然無法限制各國研製核武器,但可以限制技術輸出,也是道德規限多於實際操作。德國走到這一步,是忍痛對過去60年的美德關係及大西洋聯盟說再見,老布殊在蘇聯倒台後提出的建構「世界新秩序」,竊聽風波之後可能是另一新階段。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