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熟悉的銅鑼灣 不熟悉的保良局孩子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03日 21:35
2013年11月03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昂首闊步走高端路線的禮頓道上,沒想到,原來這裏有幢歷史建築。對於保良局,我們想不到的可能有好多,例如每次經過,只見綠瓦牌坊,樹蔭間隱約看見兩層高的白色大樓,也會幻想裏頭的孩子生活,是否像電影裏的孤兒院一樣。可是,這裏不是孤兒院,雖然大樓裏,確住了不少過時過節也不能回家的孩子;而孩子的生活也不是我們想像中遙遠,他們愛吃漢堡包、會追電視劇,他們閒時蹓躂的,都是你我常逛的銅鑼灣。


Johnny才幾個月大,就住在保良局,一住就18年。可是他並不是孤兒,他說,他見過爸爸,也有兄弟姊妹。保良局的孩子,都從社會福利署轉介來。有些是因為父母因健康問題無法照顧,有些是未婚媽媽的嬰兒,也的確有些被父母遺棄。與Johnny見面前,我以為他會較同齡人深沉,不過在他帶我走銅鑼灣的兩小時裏,倒是他常常製造歡樂,說話說到最後,句號前總打哈哈。


住保良局18年 童年社區變樣

保良局早在1878年11月由幾個華商成立,起初在上環的東華醫院和廣福義祠設局,目的是協助政府打擊當時非常猖獗的拐帶案,並收容因此無家可歸的婦孺,後來社會需要不斷增加,保良局也收容難民、幼童,於是在1932年遷址到當時遠離中區核心的銅鑼灣。從牌坊走上斜路,第一眼見到的白色大樓,就是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中座。


這天Johnny帶我們走一遍他童年常走的路,從保良局出發,途經我們熟悉的丹麥餅店,穿過煩囂的電車路,沿路都是在Johnny眼中面目全非的店舖,即使滿口往時的他今年才25歲。二樓書店變粉麵店,快餐店變銀行,魚蛋牛雜變豬肉乾,肚腩圓圓的他,走起銅鑼灣來,回憶總與味道有關。他小時沒太多機會出街,幼稚園和小學都在院舍旁,上學都毋須離開保良局範圍。只有當要參加活動時,便會隨大伙兒走過銅鑼灣,又或是助養人帶他外出吃飯買東西。開朗活潑的他,有「五、六、七個助養人」,當有助養人來探望,他就高興得要炫耀一番﹕「我有得出街!」他說,助養人帶他吃雲吞麵,淘氣的他就撒嬌要吃迴轉壽司,可是這天來到霎東街角,那時的何鴻記與元綠早就消失了。


院舍成長 上學追劇恍如你我

保良局的孩子,生活其實並不神秘,同樣會上學讀書、上街蹓躂。只是放學的時候,我們會回家,他們回院舍;我們在家被爸媽管教,他們的「家舍」(dorm)則有「家長」天天督促溫習功課。Johnny說,一個家舍,大約十二至十六個小朋友,有幾個保良局職員做「家長」輪流負責,「溫習時想偷懶,就和家長『講數』;生病時,由家長帶去看醫生;星期日至四沒電視看,家長會幫我們錄好晒劇集,到星期六,我們就排隊爭位追劇。」《妙手仁心》、《烈火雄心》,他如數家珍﹕「有時家長也好貪心,連《還珠格格》也要錄來看,哈哈。」


直至小學畢業,他升讀大坑的公理書院,才天天都「拿正牌」出入保良局。雖然走路大約要半小時,但Johnny放學不愛乘車,常常徒步走回保良局,「省點錢來買零食也開心!」中學時代,他開始常逛銅鑼灣,從三越到時代廣場,從超級巿場到大家樂,不過文具店反而少去,因為保良局有代購。住在銅鑼灣,Johnny說覺得好幸福,這幸福,不止於這裏夠方便夠熱鬧。「這裏旺中帶靜,有後園,有花園,幾正!」我聽得出他在這裏的確有個快樂童年,可是有時被外邊的朋友問到住在哪兒,他還是不敢毫不忌諱地說保良局,畢竟人們的誤解很多、標籤很多,他說最怕人「問長問短」。「我會說自己住在銅鑼灣,若再被追問,便答『禮頓山山腳』,哈哈哈!」滿十八歲後,保良局替他申請黃大仙的公屋,雖然也方便,不遠處就是又一城,可是Johnny還是常常回來,「其他地方,沒好去處。」


Go!走訪保良局

關帝廳﹕防婦孺被拐?搵關二哥啦!

從牌坊向上走,首先看到的白色大樓,就是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保良局中座。中座於1931年啟用,從正門進入,首先就會見到職員稱為「關帝廳」的何東太夫人紀念堂。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館長梁惠娟說,19世紀末,華南一帶拐帶婦孺猖獗,東莞尤其嚴重,祖籍東莞的香港商人於是發起成立「保良公局」,幫助緝拿拐帶婦孺的賊匪,由那時起,一直供奉「關二哥」,和警局一樣。關帝廳中的神枱,沒有關帝的塑像,但牆上掛有古舊的關帝畫像。


掛滿名匾畫像籌經費

每逢關帝誕,這裏也有隆重的祭祀,愛吃的Johnny說﹕「我記得,年年都有燒肉食!」為了籌措經費,關帝廳差不多每個角落都成為命名的地方,除了整個廳以何東太夫人命名,牆上掛滿三十年代捐款者的畫像和名字,近年連天花頂的橫樑也掛滿捐款者的牌匾。關帝廳,原來平日都開放給公眾參觀,日後有機會經過禮頓道,不妨進來看看,也可順道看關帝廳外的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定期有專題展覽。


廚房、飯堂﹕院舍廚房 營養餐包食飽

關帝廳樓上,就是院舍孩子住的地方,他們常經過關帝廳,因為廳外就是廚房和解決三餐的飯堂!Johnny這天回來這裏,廚房裏本來在忙弄午飯的嬸嬸,一眼就認出他,哈哈大笑。


「每日三餐,每餐四餸一湯,白飯任裝!若餸不夠吃,我們還會入廚房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