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周經緯﹕斯諾登效應引發竊聽競賽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03日 06:35
2013年11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被揭發竊聽歐洲多國,連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手機都不放過。德國及法國表面上以保護國民之名向美國大興問罪之師,但事實上,斯諾登的披露只徒增加各國情報搜集競賽。至於保護國民與否卻從不在考慮之列。在這場竊聽風雲中,平民百姓的私隱勢成最大輸家。


法國大反應惹行內人偷笑

新一輪竊聽風雲始於兩周前,法國《世界報》根據斯諾登提供的文件,指NSA由去年12月10日至今年1月8日錄取了法國700萬個電話通話。報道一出,法國總統奧朗德即致電美國總統奧巴馬表達憤慨。政府雖然反應強烈,但民間冷淡,情報人員更掩嘴偷笑。法國國內情報局DCRI前主管Bernard Squarcini便對《費加羅報》稱,對政客震驚「感到驚奇」。他更坦言,法國也經常竊聽美國,兩國情報人員各為其主,沒有什麼大不了,「法國情報人員深明,無論是否反恐盟友,所有國家都全天候互相監聽」。


法國本身是監聽大國,無論對外還是對內的情報活動都頻繁到肆無忌憚,法國人早已見怪不怪。這也許解釋了,為何《世界報》連串披露沒有引起震盪。《世界報》本周再披露法國總統府去年電腦曾被入侵,當局懷疑是美國所為。這則報道或可說明,法國政府對美國情報活動一直心知肚明,只是經傳媒報道後才不得不作些「強烈反應」。


跟法國不一樣,自斯諾登今夏連串披露開始,德國情報機關卻一直顯得後知後覺。德國總理默克爾要經傳媒報道才知道自己的手機被美國長期監聽。德美關係向來不俗,但美國在情報活動上卻把德國當傻羊,德國輿論反應可想而知。


默克爾歐盟峰會露真面目

默克爾義正辭嚴稱,不是因為自己電話遭竊聽而憤怒,而是對歐盟公民的私隱被侵犯感憤慨。這恐怕並非實情。她的真正態度在事發後的歐盟峰會表露無遺。


歐盟本來計劃加強互聯網數據保護立法,限制跨國互聯網公司處理歐洲用戶數據。法國、意大利等國建議加快立法,推動在明年歐洲議會選舉前制定有關框架。滿以為慘成竊聽對象的默克爾會支持,怎知她卻跟英國聯成一線,阻撓加快立法的聲明。《明鏡》引述與會者稱,默克爾對加入「五眼聯盟」遠較保護私隱有興趣。《金融時報》引述歐盟與會者稱,她說:「跟(英國首相)卡梅倫不一樣,我們不幸地並非該組織的成員」。《紐約時報》早前披露,德國其實一直想加入美英等五國組成的「五眼聯盟」——該聯盟情報互享,互不竊聽。德國雖然想加入,但卻一直被拒。竊聽事件後,德法雖然都希望跟美國締結情報活動守則協議,但法國表明無意加入「五眼聯盟」。


汲取教訓:更落力蒐情報

對法國來說,斯諾登事件的教訓是要加強情報蒐集。法國商貿部長Nicole Bricq上周二便老實地說,經濟諜戰是商貿戰的一部分,與其抱怨美國偷聽,倒不如加強情報蒐集工作,擊倒美國。沒有這本事的德國只好旨望加入五眼聯盟了。


林康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