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給年輕人提供希望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03日 12:00
2013年11月03日 12: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現在的年輕一代,相對於他們的父兄輩,有一點是非常幸福的,就是他們的未來出路成為社會上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社會各界很多人經常就此商討、謀劃,希望能為下一代提供希望。我有機會參與其間,聽到不少在各方有所成就的過來人的獻策。他們都有在社會上打拼的經驗,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從不同角度提出的各種意見都不無睿智。

 

   我聽過一位成功人士說,要教導年輕人懂得生涯規劃,多提供就業門路的信息。他談到曾經與一個學生對話,問他長大後想幹甚麼,他講了一種手作工藝行業,因為父親和叔伯都是做這行業的,而他好像不知道在這行業之外還有各種專業職位。這位人士於是認為,要想辦法向年輕人提供各種行業的資訊,讓他們知道經濟市場上有甚麼行業可以選擇,把出路擴闊。

 

   我又聽到另一人士說,要給年輕人希望,必須引領他放眼未來。未來會是一個甚麼樣的世界?是資訊科技革命帶來的新世界。要讓年輕人有前瞻性,多了解新科技新知識,為適應未來的新世界早着先鞭,裝備好自己,迎接挑戰。

 

   另一位人士則說,香港年輕人的希望,應在於中國夢的逐步實現,這裡面存在很多機會。中國夢並不虛無飄渺,內地30多年來的變化,展示這個夢想正在逐步實現,世界上愈來愈多人相信這個夢想有實現的一天,很多國家並為此調整政策,爭取從中得到利益。香港有近水樓台先得月之利,不少人已捷足先登了,年輕人應當把握其中的機會。

 

   在一個討論有關問題的會議上,與會者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卻有一位人士悶聲不響,被問到有甚麼意見,才說出一番話來,講到畢業前,輔導主任曾給他作過推介,就像現在大家給年輕人的設想一樣;可是他出道以來一再轉行,一再在尋尋覓覓中摸索自己的方向;如今做的生意,與輔導主任給他過去推介的相去十萬八千里。他意思自然是,給年輕人的設想、推介未必符合實際。

 

   我還聽到有人說了這樣的故事:一個年輕人自小坐地鐵,就跟父親學習沿途站名。他對站名認識隨着一條條路線伸延,對各種公共交通工具的路線和車站逐漸都熟悉了,成了巴士迷,讀中學時就建立了讓人查詢巴士路線資料的網站。這興趣後來擴展到內地的鐵路去,他還到了「九省通衢」的武漢修讀規劃不同公共交通配合的碩士學位。畢業後自然以此為專業了。他的父親沒有想到,無意中播下的種子,會幫助兒子很早就建立起自己的事業方向。說這故事的朋友主張,應在下一代自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讓他們有各方面的接觸、見聞、嘗試,給年輕人提供機會,在過程中尋找到適合生根、發芽的種子。

 

   聽了各種議論,我感到:大概上一輩的責任,一在於發展經濟,增加就業職位和向上流動的機會;二是提供教育,讓下一代認識自己,也認識世界,裝備好自己,把握機會,應對各種挑戰。

 

   我們在提供希望的時候,不妨想想魯迅的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出來的。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11月3日在網上專欄發表的文章。)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