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原居民細說美荷歲月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03日 12:00
2013年11月03日 12: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美荷樓是本港碩果僅存的第一代徙置大廈,被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經活化成為青年旅舍。昔日的徙置大廈換上新裝,房間添置簇新的睡床,鋪上青綠色的床單,給人年輕又清新的感覺。旅舍內保留不少有特色的陳設,喚起參觀人士對舊日的回憶。

 

   1953年一場大火,將徐連歡(歡姐)帶到美荷樓,當年只有五歲的她,一家六口搬到120呎的家,成為香港首座徙置大廈的「原居民」。歡姐說:「有屋可住、有瓦遮頭,不用擠在路邊的鐵皮屋,我們已很滿足。」

重現美荷生活

 

   歡姐走進美荷樓生活館,覺得內裡的陳設與她的故居有九成相似。這些布置由營運生活館的青年旅舍協會負責籌劃,他們根據美荷樓舊街坊的口述歷史,和多方搜集得來的資料和舊物品重塑徙置大廈單位的面貌。展品包括「閣仔」、帆布床、五桶櫃、手動衣車……讓參觀者恍如走進時光隧道。

 

   歡姐遷進美荷樓後,家庭再添三名成員,一家九口擠在120呎的單位內。晚上四姊妹擠在「閣仔」睡覺,弟弟們睡在帆布床,雖然空間狹窄,但在歡姐的腦海中,只有快樂的回憶。50多年前的兒時往事,仍是記憶猶新。

 

  「當年我們沒有什麼玩具,只是『通山跑』或到菜田『偷蕃薯』。印象最深是在家飼養小雞,讓牠們四處走,是名副其實的『走地雞』。每當房屋署人員巡樓時,我們便急急忙忙捉回小雞,免得被充公。」

 

心目中的豪宅

 

   當時的美荷樓設備簡陋、每層三百多人共用六格廁所、九人住在120呎的單位,若以今天的標準來看,環境可算惡劣,但是歡姐從來沒有抱怨。「生於那個時代,便要接受那樣的環境。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別人富有而我們窮?我們對未來有希望,相信總有一天會好起來。」

 

   鄰里守望相助亦讓歡姐至今津津樂道。她說,鄰居之間的關愛精神,在美荷樓承傳下來,由第一代居民至最後一代,沒有改變。

 

   90年代才遷入美荷樓的文月英也有同感。「每年新年,左鄰右里會主動來派『利是』,還會送上熱騰騰的蘿蔔糕!」

 

   文月英是美荷樓最後一批居民,一家本住在深水埗的天台屋,環境惡劣。她說,雖然當時的美荷樓在別人眼中已很殘舊,但得知獲安排入住時,一家人萬分期待。「屋頂不再漏水,我也有自己的床、自己的書桌,令我興奮不已。窗外有山,每天早上鳥兒的歌聲把我喚醒,晚上微風送爽,這還不是豪宅嗎?」

 

   美荷樓70年代陸續改善設施,單位設有獨立廁所,居住面積也擴大了。文月英一家六口住在360呎的單位,她認為間隔比私人樓宇更實用。「房間可以放置兩張『碌架床』、兩個大衣櫃,還有地方放得下兩張書桌哩!」

 

獲賦予新生命

     

   佔地兩層的生活館,除了重現50年代和70年代的原間隔單位面貌,亦展出1,200件由街坊提供的物品,包括舊照片和舊傢俱。歡姐和文月英還接受訓練,準備擔任導賞員,向遊人親身細訴美荷樓的故事。

 

   對於舊居活化成為青年旅舍,兩人都認為很有意義,歡姐更把美荷樓比喻為一個獲賦新生命的長者。「雖然美荷樓已經歷了50多年的光陰,但仍然『有用』!它肩負了新任務,有新的發展,讓年輕一代了解當年的生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