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潛在殺傷力 超古巴導彈危機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04日 06:35
2013年11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1983年美蘇關係陷於低潮,或令克宮誤判形勢。事緣蘇聯1979年入侵阿富汗,美國翌年帶頭杯葛莫斯科夏季奧運抗議,打破長逾10年的「緩和」(Détente)局面。至1983年更風起雲湧,美國總統列根3月炮轟蘇聯是「邪惡國家」,兩周後再宣布「星球大戰」計劃欲發展核保護傘,莫斯科認定華府有心針對。半年後,蘇聯將誤闖領空的大韓航空波音客機擊落,華府狠批,克宮卻指以為那是美軍偵察機,足證雙方如何劍拔弩張。


著名冷戰史家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曾稱,「優秀射手」風波是冷戰期間僅遜古巴導彈危機的「第二最危險時刻」。澳洲前情報總監迪布(Paul Dibb)更認為,論擦槍走火風險及潛在殺傷力,這場軍演甚至遠甚於古巴導彈危機。


蘇聯足炸美本土 殺逾半人口

迪布指出,蘇聯在1983年已擁有7300枚戰略核彈頭,莫斯科可向美國本土發射4000枚核彈,在24小時內將其人口減半和摧毁其七成工業生產力。對比之下,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蘇聯手上僅有4枚地基洲際彈道導彈,直至兩年後才發展出可由潛艇運載的海基版本。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有線新聞網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