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初生嬰及兒童的藥物事故風險比成年人高3倍,曾有三胞胎的早產女嬰出生時僅1磅多,更有低血糖、腦抽筋、心肌弱等問題,醫生欲調高其輸入的葡萄糖濃度,以改善其血糖問題,但藥劑師則建議降低濃度以免女嬰超負荷。醫管局近年擴展臨牀藥劑服務至兒科,以往「深居簡出」的藥劑師,現要走在前線與醫生巡房,有兒科醫生以往藥書不離身,現時可靠藥劑師提供意見。
醫管局2011年起擴展兒科的臨牀藥劑師服務,8間有兒科深切治療部及初生嬰兒深初治療部的公立醫院已推行,今年度陸續擴展至普通兒科,其中威院將於明年首季實施。
1磅嬰輸葡萄糖 藥劑師及時建議降濃度
威院高級藥劑師陳曼姿表示,兒科藥劑工作要比成人更謹慎,今年初一名懷孕24周的母親早產誕下三胞胎女嬰,其中一女嬰出生時「輕過水壺」,體重僅560克,因受細菌感染、心臟機能差及血壓低等問題被送至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用了不下10種藥物,包括連續灌注強心藥及抗生素,需由藥劑師時刻監測藥物水平。
她表示,該女嬰又有低血糖及凝血指數不理想,醫生曾打算用濃度較高的葡萄糖水調配藥物,但藥劑師發現女嬰未必能承受太高濃度,於是建議降低濃度,且要盡量減低靜脈輸液的比例,以免超出女嬰身體負荷,該女嬰最後慢慢康復。
她說,小童身體的水分與脂肪比例與成人不同,肝、腎等器官功能未發展成熟,但市面的藥物多按成人藥量而製,不適合小童服用,藥劑師要重新稀釋及計算各種藥物。
威院兒科部門主管李志光表示,過往未設有臨牀藥劑師服務時,兒科醫生處理很多奇難雜症,甚少有機會及時間向藥劑師查詢,只能靠經驗去處方藥物,易有出錯風險,故他的口袋常備「厚過字典」的藥書,以便隨時翻查,現有臨牀藥劑師幫忙,確能提高治療效率。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