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彧暋﹕Wiki與道士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26日 06:35
2013年10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不要說道士,殭屍都沒有了」。當我看到十多萬人聲援一個死得不明白、夭折了的電視台的時候,我想起的是新近上映的電影《殭屍》的這句經典對白。究竟遊行中人有多少人看電視呢?我就沒有了。在大學廣場差不多3000多人集會支持香港電視,其中一位同學起身說我是電視迷,但竟然不太熟悉電視節目,給大家恥笑。參與集會時候,筆者發覺我這等還不願接上網絡的人,其實相當無聊,因為在這個Smart Phone年代,周邊都是接上新媒體的人,悠然自得,沒有浪費任何時間。再沒有人看電視的年頭,大家上街支持的原因,自不是電視的問題。集會上演的港版《半澤直樹》、遊行人士的訴求、種種動員、網絡惡搞,這些都是新媒體現象與網絡時代所牽動的現象。而從政府應對到報道、評論與分析,竟然從來擺脫不了舊媒體時代的舊想像。


我們面對的是新網絡、新媒體,一個高度情報化社會的全新問題,需要的自然是全新想像力、用新的框架去分析與評論。香港每年舉行的燭光晚會,人數在2008、09年急升3至4倍,筆者就懷疑這其實跟iPhone與facebook普及不無關係。而電視機、電影在2000年代或更早老早離開一眾connected的網絡心智。


擴張現實的人們與社會現實感

網絡年代的人們,像妖精一樣,神出鬼沒,他們喜歡惡搞,遇上有趣事情,會大量出現,最討厭沉悶、暴力與流血。自從光之魔術師帶來互聯網之後,情報化的一代,注重公開、公平、公義,最怕黑箱作業,會即時反應,享受收發情報,為社會變革的可能而興奮、躍動。社會現實不再由革命所顛覆,而是透過情報網絡被惡搞Hack掉。社會現實神不知鬼不覺地被網絡無聊住民,一點點地被置換走。我們現在身處的社會,其實是一種Augmented Reality(擴張現實),網絡與真實社會已經不可分。


我們進入了情報化社會,但認識這個社會的語言、概念、思維、政策,則還維持在電視電影的大眾媒體年代,老早跟網絡年代的價值觀接不上軌。誠然,網絡既是一種集體知,也可是一種集體癡。問題是追憶與懷念舊年代的想像力,是否能有效幫助我們理解身處的現實?日本情報社會論的第一人津田大介,在《情報的呼吸法》就認為在這個太多免費情報的年代,需要的技能自然是從吸收情報,變成如何有效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情報。每個人都能成為情報發訊者,只要有能自己參與的機會,只要有改變社會的可能,人們就會因此而興奮、被情報帶動起來。


告別舊的緬懷,才能想像未來

維基事件的真身是Wiki、Google、facebook、Twitter……在這個網絡年代,你不會費一生精力去編一本再沒有人翻的字典。《殭屍》中因為沒有殭屍,那對付殭屍的糯米也再無用途,道長身懷絕技,也只能來炒糯米飯了。縱使舊有的想像力相當美好,但要是不能適應新的時代,也只能成為再無靈魂的殭屍。而《殭屍》片中如果有人煉殭屍,所犧牲的,就是小朋友,也就是我們的未來。如果不淨化「舊時代的想像力=殭屍」,我們也沒有未來的想像力。


當然,網絡年代的殭屍(如有),性質又有所不同。無論跳左、跳右,或者膠化、腦殘化、鍵盤化、義勇侯化,以至殭屍之間互相攻擊,都是極具傳染力的。這個時候,你需要的,自然是筆者這類能應付Wiki年代的全新道士了……當然看官請認明真假道士,不要被煉成網絡殭屍才好。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