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提倡透過「補充勞工計劃」輸入外勞,彌補建造業、飲食、零售及護理服務等低技術行業空缺。周永新強調,輸入外勞不能成為長遠政策,必須設3至5年期限,針對個別人手不足行業,設引入人數上限,並要考慮住宿膳食等配套。他又批評措施不應納入人口規劃,交勞顧會自行處理即可。勞工界則堅持反對輸入外勞。
他表示,不否定需要輸入外勞,認為安老院舍確實有人手不足,但必須設定年期及人手上限,並考慮勞工在港期間的食宿配套,免衍生其他問題。他又認為,政府必須增加青年的專業培訓,及早預測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空缺情况,向現時的低技術工人提供在職培訓,以確保個別行業出現衰退時,不會令失業率大增,亦有具技術的人手填補有需要的崗位。
陳婉嫻批輸外勞「未經大腦」
工聯會議員陳婉嫻撰文(見A28觀點版),指政府輸入外勞解決人力需求,是「未經大腦思考」,認為目前私營院舍佔整體宿位近七成,不少因租金壓力採「節省」薪酬,才是無法吸引新人入行原因。
他表示,不否定需要輸入外勞,認為安老院舍確實有人手不足,但必須設定年期及人手上限,並考慮勞工在港期間的食宿配套,免衍生其他問題。他又認為,政府必須增加青年的專業培訓,及早預測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空缺情况,向現時的低技術工人提供在職培訓,以確保個別行業出現衰退時,不會令失業率大增,亦有具技術的人手填補有需要的崗位。
陳婉嫻批輸外勞「未經大腦」
工聯會議員陳婉嫻撰文(見A28觀點版),指政府輸入外勞解決人力需求,是「未經大腦思考」,認為目前私營院舍佔整體宿位近七成,不少因租金壓力採「節省」薪酬,才是無法吸引新人入行原因。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