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昨日出席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月會講座,與學生就時局話題對談,除了談到軟性的個人成長經歷,當然離不開熱門的2017年特首選舉政改。明言「拚死無大害」的他,表示要促成政改,泛民與中央及建制派要有互信,而建立互信,各方也有責任。以下為曾鈺成與師生的對話節錄。
主持人﹕蔡子強
蔡﹕其實好多人都知道你弟弟是曾德成,你妹妹是曾勵予,一個在讀聖保羅書院,另外一個就在讀庇利羅士女校。佢兩個因為係六七暴動個時派單張,結果就入獄,就這樣斷送了讀大學機會……有無影響你自己人生,或者一些人生的抉擇?
曾:在六七年是香港暴動的時候,我弟弟是在學校裏面派單張,我都不知派什麼單張,我曾經有印象,好像是國貨公司拿些愛祖國用國貨之類宣傳單張吧。有人說他派發反對奴化教育的單張,我都不知他怎麼拿來的。但是,今日的年輕同學可能覺得匪夷所思,一個學生在自己學校派單張,無論單張是怎樣煽動性或者怎樣、點樣有些政治內容都好,是會拉去坐兩年監,呀……他當時是18歲。
我妹妹更加連單張都無派,她與其他13個同學一共14個庇理羅士同學,form3、form4同學,那些女同學,在小息時候在操場上面同她的校長理論,我也不知理論什麼問題,夠鐘了,上課了,校長就叫她們返課室上課,唔返。繼續……球場上同校長理論,校長報警拉了所有的人,她們便無書讀。
當時我已經在大學讀書,好直接一個影響,就在發生這件事之後,我知道,第一不可能做公務員。因為那時讀完香港大學出來,畢業可能做公務員是一個相當好的出路。當時亦都知道你做公務員即是話要「查三代」,其中一個政治審查是必然的,但弟妹犯了政治罪那就肯定係,即係我不會有機會入到政府。我不會有機會入到資助學校教書,就……當時是這樣。甚至會不會影響我去美國讀書呢?都有些朋友同我講,你家發生的事,好難申請到美國學生簽證。
除此之外,忽然之間……我身邊的同學好似……好似變了樣,我以前讀大學……3年都住宿舍,那些同學就會在common room傾偈,可能三五成群或者高談闊論。我一入去,見到我一入去那個廳,大家都靜了,不出聲,跟住慢慢、慢慢就散開了,就是這樣……就是這樣的情形。
蔡:大家知道你最後沒有到外國讀博士,縱然係美國名校取錄你?
曾:我畢業那年是1968年,68年的時候當時中國正在文化大革命,大學停了課,無課上,中學好多都無課上。但全世界都發生學生運動,我的師兄在美國名校讀書,寫信回來說,「今日又無堂上」、又話「今日又sick leave了」,又「靜坐罷課呀」,「今日直情軍隊入來校園呀」,是反越戰的學生運動。
當時我是這樣想的,我完全沒想過放棄讀書,我覺得既然這樣亂,不如看清楚一點,找一個地方做一兩年事,等看清楚點,然後才走。
所以當時去培僑教書,主要原因是我知道培僑同大陸關係很密切,我覺得既然我想知多些關於中國的事,去培僑都可能有好處,並無說什麼好崇高的理想,怎樣放棄高薪的,即什麼要為國家做事,我覺得,想多些了解,那樣就所以去了培僑教書,誰知一入去20多年走不了。
蔡:即是你可以是一個科學家,亦都可以是一個政治家,結果最後走了從政一條路。
曾:如果我當日真的繼續讀數學、讀物理學,到底會怎樣……
等於現在好多人說,「唏,曾鈺成如果你做特首可能仲做得好」。這個感覺幾好的,如果你做,你一定會做得好的,那你千萬不要做。因為你一做了之後,日後有些人就會記得「哎呀,原來你都唔得嘅」,這樣就論盡了。所以這一個,現在明白這個道理,我當日無去,一路到我死那天,我都可以想「哈,如果我當日去做的話,現在我或者會成功都唔定」,這樣就幾好的。
蔡:可能個結果同發展出來會怎樣,大家都不知道……但你自己去讀書、去探求科學時,自己開心一些,還是從政開心一些?
曾:我見到的是,最……真正好成功的人,他自己真是好熱愛自己做的工作,我亦都最羨慕那些人……我記得我有一次同劉慧卿做一個節目,劉慧卿說:「我有興趣的事我才會做。」我反而掉轉,我說我要做的事就會發生興趣。那時有個人叫陳婉嫻,指住我說,「曾,你唔好去選舉呀,你去選舉實輸,根本都唔係什麼選舉材料來的」,我都信,但選選吓又覺得幾有趣。
蔡:不過輸了第一次。
曾:第一次輸了,輸了便知道不可以。我第一次選舉在9月選舉,我6月才第一次落區,到投票那天我仍迷路,這樣便輸了。那就知道不能、不能,但做才覺得幾有趣。
蔡:近年愛國陣營入面比較少有,就係相當之多出來強力推薦一個普選的好處。我試過在國內,都聽到曾鈺成發表他對普選的看法。這睇法都相當之……整個傳統陣營入面都相當之離經叛道。
曾:因為當時我們針對的是英國殖民統治,但好不幸,我覺得,由於香港過去幾十年的歷史、50年的發展,到今日香港,已形成兩個陣營。這兩個陣營,好像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敵對,有些人叫做建制派,有些人叫做愛國愛港陣營,有些人叫做保皇派或者叫做保皇黨。另外一個,有些人叫做民主派或者叫做泛民主派,有人叫做反對派、有人叫做反中亂港。所以任何人,你一對香港政治問題發表意見,第一,就要問一問你究竟屬於哪陣營?彷彿,如果你是這陣營,你就不能夠講民主。你是另一個陣營,你講愛國都是假。最近有一件事令我好……怎樣說呢?可以說得痛心、好難受的事,就是早前,你知我們有個叫做十大議員排名。早前我就第一次排到第一,有人告訴我,我同民建聯的兄弟談這問題的時候,看到這段新聞,有一個人說,這件事就證明曾鈺成已經變成民主派。
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所謂叫做建制派或者愛國愛港不可以說民主?我告訴大家、蔡子強,民建聯成立原因是很鮮明,民建聯1992年成立的一個目的,是參加香港民主選舉。91年香港第一次有立法局直選,有3個叫做親中背景的候選人全輸,當時輿論都說選舉說明「親中、輸梗」,親中就票房毒藥、死亡之吻。當時我們有一堆人都好像我有親中背景,「咁唔掂㗎喎,我哋都係香港人喎,我哋都信《基本法》寫最終要發展普選」。如果你說香港選舉,有親中或者同中國關係好些都輸,如何搞好一國兩制?
我們成立民建聯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參加這些選舉。這樣就過了21年,我們慢慢適應,選舉都算有成績。你怎能夠話我們不講民主,但我明白你講的問題,蔡子強。曾經民建聯都有訪問團去美國,遇到政界人都問,我們見面前有資料給他們。看了資料,對方說:「DAB, you are a pro-Beijing political party」,接着問,How can you be pro-Beijing and call yourself at the same time?」他質疑,民建聯既然親北京為何名字有民主二字,叫民主建港聯盟,這是最大矛盾。
蔡:李柱銘講了一個笑話,什麼叫做DAB?即民建聯英文簡稱,什麼叫DAB?Democracy according to Beijing。你視乎北京當時認為什麼是民主,你便支持什麼民主。你在陣營比較出格,甚至引起一些風波,你這種想法在陣營內較出格是怎樣發生,是理念還是什麼原因?
曾:我不覺得我這叫出格,我不知道,或者因為我讀數學,有些東西在邏輯上要通,我覺得你剛才引述的不是很準確反映我的諗法或我講過的說法。或者我說一次,很簡單,第一,我認為2017年如果行不到普選,無法子管治,這是我的信念。這怎樣來的呢?簡單說,香港回歸16年經驗說明,如果這個體制我們不改變,是管治不了。而17年大家都有期望,如做不到,我認為是災難性的。這是第一點,這是假設,你可以否認,但如接受,我覺得另一個是,如我們特區政府拿出2017年選特首的方案,泛民主派不支持的話,是不能通過,因建制派在立法會沒有超過三分之二議席,故一定要民主派支持,才可以通過。如方案明顯地不公平,明顯地有機制,可以任意篩走一些中央不喜歡的人,好難在公眾上獲得支持,好難期望民主派有人敢過來支持。這是我基本看法。我進一步與北京官員討論時曾說,就算你有這機制,例如組成提名委員會,任意把不喜歡的人拒絕作候選人,到時你要篩走什麼人呢?泛民主派沒有什麼勝算,怎樣都不篩走他、放他進入陪跑啦。如建制派候選人英明神武,當然是這樣啦。你要篩走的,是明知放他進入,他有機會勝出的,在社會上有相當支持的人。你想想,如你要通過一個提名委員會,將一些民望好高、社會上很有支持的人篩走,然後將幾個民望得20、30分的人拿進來,那政治後果會怎樣呢?一樣是難以收拾,行不通的。就算你有辦法讓他落實這機制,實行也很艱難,這是我的想法,所以我覺得這種想法很合邏輯,這與信念無關,是左、是右,我認為這是很實際、務實的觀察。
蔡﹕有幾篇文章說你妖魔化中央……你有時看到這些反應,心裏面有何感覺?
曾﹕我先說我的感覺。我會這樣看,蒯轍元的文章,即是說我出賣了愛國陣營,想攞反對派的票,我看完文章,唯一有點不開心的,是在想為什麼這麼低估我的智慧呢?如果我真的是想選行政長官,我想我未至於蠢得說中央真的很不喜歡聽的事,我當然會知道中央不喜歡聽。你講事情出來,如果引起中央方面對你的不滿或懷疑,根本如何可能走去選行政長官。當然我好明白,我的支持絕大部分是來自愛國愛港的陣營,所以我沒有蠢得這麼交關,以為說幾句話就可以取得很多泛民的票,而愛國愛港的一定支持我,不是這樣計的。
他不止一篇,接着隔了一周又再出一篇,出了之後,很多人包括記者、朋友發短訊給我,說「你加很多分」,但我又不是很想,我又不是要加很多分。但我很明白,《文匯報》的文章我覺得這樣,我深切反省,我覺得過去一段時間說了很多事,正如蔡子強所說,說的話可能在我的陣營當中、老友當中會引起一些疑問,因為說這些事好像與過去中央的方針政策的理解好像有不同,為何曾鈺成說了那麼多,都沒有人出來說他錯,沒有人代表愛國愛港一方的意見說,「喂唔係啊,呢條友亂嗡,唔好聽」,可能會引起一些混亂。
我亦覺得,掉轉頭來想,如果我是中央管香港事務的官員,要做決策的,一路這樣下去,如果沒有適當時候告訴大家,「這個人說話不代表北京」,這可能會慢慢形成印象,覺得北京是否已經是這樣行呢,到時如果北京要做不同的決定時,會不會困難大了呢?
我當然不敢將自己講的說話的重要性看得太大,我理解是有這個意思的,所以我看《文匯報》的文章,起碼告訴大家知道,或愛國陣營的人知道,「呢個傻佬講嘅嘢你唔好信佢啊,呢個唔係北京嘅說話」,是這樣理解,我覺得沒問題,是公道。
我說得我的話,我亦沒表示那些話代表誰人,或代表北京,那有不同人的意見來表達沒問題。另外,有一些批評比較尖銳的,我都尊敬,因為他們的看法跟我不同我知道的,我知道我周圍的朋友當中,有一部分人覺得,當時你想完全想錯了、你太天真,看得太簡單,根本香港很複雜,提出說要國際競爭的高度去看問題,外國勢力去看,我覺得他們說的並非完全無道理,但衡量輕重,我覺得我現在的想法都還是比較符合事實。
蔡﹕你到最後似乎承認了,你陣營裏面是比較多人對你有意見,或者你的看法跟北京的看法不脗合。
曾﹕我沒有承認比較多人,是有人或有相當多人,但那很自然,亦有不少人贊同我的意見在我陣營當中。(蔡﹕但那些人沒有在《文匯報》寫文)那我不知道,或者他們寫了《文匯報》不刊登呢。掉轉頭公道地說,所謂叫民主派,泛民的陣營當中,若講對國家的看法,對愛國觀,我想你們都會有不同看法,有些人可能會堅決覺得,現在政權不倒台,他就根本談不上愛國,或者有人覺得現在談愛國,就等於愛國就是愛黨。但亦有我認識民主派的人不是這樣看,都願意接受現在中國的政權,認為香港作為一國兩制,都要與中央政府合作。
蔡﹕其實你2017年會不會選特首?
曾:(2017年)我70歲了。(蔡﹕你說不會,同梁振英說N屆不會,有沒有本質上的分別?)有沒有分別就這裏(曾鈺成指自己心)先知,但無問題,我自己就覺得,我下面說的你可以完全不信我,4年後大家就見,我根本無這個念頭。我可以對鏡頭說,我從來由此至終,沒有起過要選行政長官的念頭,除了去年2月中一個星期,去年2月17至2月25日一個星期,我是認真想。除此之外,之前之後都不會。為何呢?我還算有自知之明,我寧可給大家覺得「啊,如果他做咗就好好喇」,就總好比真是做畀人覺得衰,因為我沒有這個念頭,亦令我沒有這個包袱,我做事或說話時不用首先問一問,「我家講嘅嘢,對我若17年選特首,係有好處定壞處先,我唔使諗呢樣嘢」。
各位同學,在座可能無人參加過立法會選舉,我過去10多20年不停地參選,就形成這個心態,你出來每做一件事,每講一句話都要想一想,這事對你下次選舉是有好處還是壞處,你就要這樣想。這不是只是我一個,我好高興看到奧巴馬的書The Audacity of Hope他都是這樣想,做政客就是這樣,做每件事都不能不想做事的後果是會令你得選票或失選票,現在最好了,16年我又不用再選立法會,我又不會選什麼了,所以無問題。我現在「拚死無大害」,那我對人輕鬆,說話不用考慮多一個這些的顧慮。
蔡﹕在「拚死無大害」情况下,你覺得有關普選的討論下,你可扮演什麼角色?
曾﹕我個人可做的事很少,但作為立法會主席這個身分,給我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做到一件事。我剛才說,我自己很不幸,是現在社會尤其是議會內分了兩大陣營,兩大陣營彷彿水火不容。因為我個人經歷,我不是在傳統愛國學校出身,我家庭有些影響,但實際自小對我沒有任何愛國教育,我在大學二年級前最好的朋友都不是左派,一頭撞了入去左派培僑中學,我認識了一班新的人,我在過去幾十年活在兩個圈子裏,你問我,我可真誠地說,我不覺得這兩個圈子的任何人是壞人,我不覺得民主派的人不愛國,不覺得他們真的想搞亂香港,起碼大部分的人不是;我亦不覺得在左派或愛國陣營的人個個只懂擦鞋,個個出賣香港人的利益去問北京拿好處,不是。
如果我當日在培僑見到是這情形,我一早離開了,為何兩個陣營的人,我相信各自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善意,想為國家為香港做事,但當然理念不同,例如對現在中央政府的看法不同,對中國應走一條怎樣的民主路大家不同,但都不用變成仇人的。你們試來觀察,因為在傳媒鏡頭前大家都要做做戲,但沒有鏡頭對着時,兩個陣營的人,在立法會大樓內可相逢如陌路,如果在窄些地方大家相遇,你唔睬我我唔睬你,但我們怎能這樣?我們說民主怎會是這樣?
不能的,現在很多這些問題,北京將我們的民主派的人看成信不過,民主派的人將北京、將建制派的人看成異數,全部不講道理,不講民主,不懂民主,不是的,根本大家沒溝通、沒接觸。我可做到什麼,我做了立法會主席後,給我的身分是可和不同黨派,建制又好、泛民又好,我可以跟他們傾得到,現在我想做的,就是叫他們坐下來傾偈。我想說服譚耀宗坐下來跟劉慧卿傾傾,她不是這麼得人驚;我又想說服梁家傑坐低同譚耀宗傾傾,譚耀宗不是真的這麼「板」,是這樣,那然後民主派又應同中聯辦的人坐低傾傾,大家都是好人,大家都想為香港做好事。
昨日我才跟泛民的人聊天,現在妨礙我們達成政制發展共識的最大問題,他們說,第一就是互信,若我們兩大陣營繼續你還你我還我,你死我活,如何建立,說一國兩制不能夠這樣。
蔡﹕我們如何在過去幾次有失敗有成功的政改過程中汲取經驗,2017年普選特首成功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曾﹕真的不知。我近距離觀察的一個談判,是1993年、即彭定康1992年發表了他的政改方案,就與北京嗌大交,說彭是千古罪人,當時我與民建聯兄弟是深信他是有直通車,即是回歸前後的立法機關不變,即是最後一屆的立法局,就是回歸後第一屆的立法會,之前之後的政制發展,是大家有一個共識同意出來,這叫直通車。我們深信直通車是對香港回歸是好的,所以當時我自己是會游說彭定康,叫他跟北京傾,我亦在北京跟魯平說,說我相信彭定康不是有意攪亂個局,希望傾。我不敢去認功,但我相信好多其他人都會有類似功夫做,我很開心1993年4月兩國政府坐下來傾,接着一輪一輪傾下去,傾到10月,我還記得魯平當年都是這樣,是很開心、眼有光芒,跟我說:我相信「傾得掂」。現在只有兩個問題,兩個問題我們也可以讓。當時魯平是這樣說的。誰知不出一個月便「歪」了,所以這些事是這樣的,大家互信的基礎,本來就是十分脆弱,隨便一面,估錯了對方一樣,行錯一步,那談判便沒有了,便會斷。
我非常之失望,但當時很多人很開心,「傾唔掂」、沒有這個直通車也開心,所以便令我明白,在這些處境,兩面中英,或加上香港,或者好像今日兩個陣營,都是很想事成,很想能達成共識;同時亦有一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未必一定是私心,或者是信念是如此,很驚達成共識,我想我們亦有不少人,我認為就算是民主派中也有,有些人不是真的想達成共識,若2017年真的搞成了普選,未必一定真的「個個咁開心」,我們這邊也是,所以兩種意見的人,我認為還是在角力。
你問我希望?我為何這陣子「咁多口」,冒天下之大不韙,我已說了,多些人信我這基本觀念,即係17年搞不成功普選是「很弊」的,並不是沒有什麼大不了,是「很弊、很弊」。兩面若都多些人認同這觀點,便多些動力去促成它成功,少點阻力,我是希望達到的。
學生﹕談政改問題。你剛說2017搞不出成功的普選,即泛民和建制或中央都接受了普選,香港「很弊」……你會繼續選擇向北京搖尾乞憐,或是爭取一些制度外的方法去爭取真普選,如佔領中環?
曾﹕你問我是繼續會向北京搖尾乞憐,這意思即是我現在已經向北京搖尾乞憐。(笑)我認為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有些尊嚴的人,也不會這樣想其他人,我問你會不會搖尾乞憐呢?如果你不會又為何會想其他人會如何做?(轉身作搖尾狀)現實是,起碼今日一個政改方案,若泛民不接受,不能通過,若北京不接受,不能實行,這便是現實。
若你相信你去佔領中環便可以達成普選,那你便去做吧。我只能說我相信做不到。因為你現在……我很抱歉我剛才可能詞不達意,我說了一大堆,我認為靠繼續抗爭、靠加強對抗,是不可能達成我們現在要做的。我們現在是在說一國兩制,同學,是在說這個,一國兩制之下行一個民主制度。如果你說,民建聯我們又是相信民主,民主黨又是相信民主,那我們成立和民主黨有何分別?我覺得,最大分別是我們認為香港要成功行一個民主制度、一國兩制之下的民主制度,我們一定要消弭、要消除香港人,包括香港民主派與北京之間的互相不信任,互相抗拒。
其他人、包括剛才的同學則覺得不是,你除了搖尾乞憐外,便只能「同佢揍過,同佢捏過」那沒辦法,我不同意你這看法,你即是只能搖尾乞憐,或只能打仗,我不信。大家看看,就算你看看今日、今日全世界的整體的政治,真正能解決矛盾、解決問題,也不是因為靠一邊搖尾乞憐,或是靠對抗,行不通的,是要靠大家坐低對話。
學生﹕談及心魔論,你剛才形容為合邏輯、言之成理的言論,但在你這些言論卻令傳統愛國陣營中對你這般大反應,你如何說服你在建制派中的盟友,甚至去北京支持一人一票、無篩選、有競爭、有民主的行政長官普選呢?
曾﹕我希望,我剛才說了一大堆,希望現在對立兩個陣營的人,都多了解對方,我認為人還是理性的,是有理由的。
民主派的不信北京是有他們的理由,北京不信他們亦有北京的理由。建制派的人,如果當中有些人對普選還有懷疑,亦有他們的理由,你要解決這些,靠大聲、靠叫、靠人多,是解決不了,解除心魔不是靠大聲嗌。你要明白他為何有這個心魔,才能解,你說是嗎?所以我希望多些大家多點講道理、多點坐下對話,特別是多點了解對方,多點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這亦是我認為、我個人的經歷,由一個圈子,走向另一圈子,然後亦都在這兩個圈子中,都有聯絡,的一個很深刻的感受。
學生﹕欣賞互信的理念,但現在的特首,對互信問題有沒有責任呢?
曾﹕我好不想特別評論行政長官或個別議員。我們切身處地,包括行政長官,所做的事可否做得更好,當然有,包括我自己本人在內。建立互信要雙方面,如果我想同蔡子強(主持人)建立關係,但見到我時就喊落台、曾鈺成落台,這樣是有艱難的。這是我不想見到的局面,當然雙方缺乏互信,各方也要應努力,也應主動,將責任只放一方,並不公道。同學,今天的局面,今天見到的行政立法關係,行政長官與議員的關係,我是好不安樂,我是好不想見到,但你問我,我覺得改善的希望有多大,我不敢講。
(內容經編輯刪節,標題為編輯所加)
主持人﹕蔡子強
蔡﹕其實好多人都知道你弟弟是曾德成,你妹妹是曾勵予,一個在讀聖保羅書院,另外一個就在讀庇利羅士女校。佢兩個因為係六七暴動個時派單張,結果就入獄,就這樣斷送了讀大學機會……有無影響你自己人生,或者一些人生的抉擇?
曾:在六七年是香港暴動的時候,我弟弟是在學校裏面派單張,我都不知派什麼單張,我曾經有印象,好像是國貨公司拿些愛祖國用國貨之類宣傳單張吧。有人說他派發反對奴化教育的單張,我都不知他怎麼拿來的。但是,今日的年輕同學可能覺得匪夷所思,一個學生在自己學校派單張,無論單張是怎樣煽動性或者怎樣、點樣有些政治內容都好,是會拉去坐兩年監,呀……他當時是18歲。
我妹妹更加連單張都無派,她與其他13個同學一共14個庇理羅士同學,form3、form4同學,那些女同學,在小息時候在操場上面同她的校長理論,我也不知理論什麼問題,夠鐘了,上課了,校長就叫她們返課室上課,唔返。繼續……球場上同校長理論,校長報警拉了所有的人,她們便無書讀。
當時我已經在大學讀書,好直接一個影響,就在發生這件事之後,我知道,第一不可能做公務員。因為那時讀完香港大學出來,畢業可能做公務員是一個相當好的出路。當時亦都知道你做公務員即是話要「查三代」,其中一個政治審查是必然的,但弟妹犯了政治罪那就肯定係,即係我不會有機會入到政府。我不會有機會入到資助學校教書,就……當時是這樣。甚至會不會影響我去美國讀書呢?都有些朋友同我講,你家發生的事,好難申請到美國學生簽證。
除此之外,忽然之間……我身邊的同學好似……好似變了樣,我以前讀大學……3年都住宿舍,那些同學就會在common room傾偈,可能三五成群或者高談闊論。我一入去,見到我一入去那個廳,大家都靜了,不出聲,跟住慢慢、慢慢就散開了,就是這樣……就是這樣的情形。
蔡:大家知道你最後沒有到外國讀博士,縱然係美國名校取錄你?
曾:我畢業那年是1968年,68年的時候當時中國正在文化大革命,大學停了課,無課上,中學好多都無課上。但全世界都發生學生運動,我的師兄在美國名校讀書,寫信回來說,「今日又無堂上」、又話「今日又sick leave了」,又「靜坐罷課呀」,「今日直情軍隊入來校園呀」,是反越戰的學生運動。
當時我是這樣想的,我完全沒想過放棄讀書,我覺得既然這樣亂,不如看清楚一點,找一個地方做一兩年事,等看清楚點,然後才走。
所以當時去培僑教書,主要原因是我知道培僑同大陸關係很密切,我覺得既然我想知多些關於中國的事,去培僑都可能有好處,並無說什麼好崇高的理想,怎樣放棄高薪的,即什麼要為國家做事,我覺得,想多些了解,那樣就所以去了培僑教書,誰知一入去20多年走不了。
蔡:即是你可以是一個科學家,亦都可以是一個政治家,結果最後走了從政一條路。
曾:如果我當日真的繼續讀數學、讀物理學,到底會怎樣……
等於現在好多人說,「唏,曾鈺成如果你做特首可能仲做得好」。這個感覺幾好的,如果你做,你一定會做得好的,那你千萬不要做。因為你一做了之後,日後有些人就會記得「哎呀,原來你都唔得嘅」,這樣就論盡了。所以這一個,現在明白這個道理,我當日無去,一路到我死那天,我都可以想「哈,如果我當日去做的話,現在我或者會成功都唔定」,這樣就幾好的。
蔡:可能個結果同發展出來會怎樣,大家都不知道……但你自己去讀書、去探求科學時,自己開心一些,還是從政開心一些?
曾:我見到的是,最……真正好成功的人,他自己真是好熱愛自己做的工作,我亦都最羨慕那些人……我記得我有一次同劉慧卿做一個節目,劉慧卿說:「我有興趣的事我才會做。」我反而掉轉,我說我要做的事就會發生興趣。那時有個人叫陳婉嫻,指住我說,「曾,你唔好去選舉呀,你去選舉實輸,根本都唔係什麼選舉材料來的」,我都信,但選選吓又覺得幾有趣。
蔡:不過輸了第一次。
曾:第一次輸了,輸了便知道不可以。我第一次選舉在9月選舉,我6月才第一次落區,到投票那天我仍迷路,這樣便輸了。那就知道不能、不能,但做才覺得幾有趣。
蔡:近年愛國陣營入面比較少有,就係相當之多出來強力推薦一個普選的好處。我試過在國內,都聽到曾鈺成發表他對普選的看法。這睇法都相當之……整個傳統陣營入面都相當之離經叛道。
曾:因為當時我們針對的是英國殖民統治,但好不幸,我覺得,由於香港過去幾十年的歷史、50年的發展,到今日香港,已形成兩個陣營。這兩個陣營,好像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敵對,有些人叫做建制派,有些人叫做愛國愛港陣營,有些人叫做保皇派或者叫做保皇黨。另外一個,有些人叫做民主派或者叫做泛民主派,有人叫做反對派、有人叫做反中亂港。所以任何人,你一對香港政治問題發表意見,第一,就要問一問你究竟屬於哪陣營?彷彿,如果你是這陣營,你就不能夠講民主。你是另一個陣營,你講愛國都是假。最近有一件事令我好……怎樣說呢?可以說得痛心、好難受的事,就是早前,你知我們有個叫做十大議員排名。早前我就第一次排到第一,有人告訴我,我同民建聯的兄弟談這問題的時候,看到這段新聞,有一個人說,這件事就證明曾鈺成已經變成民主派。
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所謂叫做建制派或者愛國愛港不可以說民主?我告訴大家、蔡子強,民建聯成立原因是很鮮明,民建聯1992年成立的一個目的,是參加香港民主選舉。91年香港第一次有立法局直選,有3個叫做親中背景的候選人全輸,當時輿論都說選舉說明「親中、輸梗」,親中就票房毒藥、死亡之吻。當時我們有一堆人都好像我有親中背景,「咁唔掂㗎喎,我哋都係香港人喎,我哋都信《基本法》寫最終要發展普選」。如果你說香港選舉,有親中或者同中國關係好些都輸,如何搞好一國兩制?
我們成立民建聯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參加這些選舉。這樣就過了21年,我們慢慢適應,選舉都算有成績。你怎能夠話我們不講民主,但我明白你講的問題,蔡子強。曾經民建聯都有訪問團去美國,遇到政界人都問,我們見面前有資料給他們。看了資料,對方說:「DAB, you are a pro-Beijing political party」,接着問,How can you be pro-Beijing and call yourself at the same time?」他質疑,民建聯既然親北京為何名字有民主二字,叫民主建港聯盟,這是最大矛盾。
蔡:李柱銘講了一個笑話,什麼叫做DAB?即民建聯英文簡稱,什麼叫DAB?Democracy according to Beijing。你視乎北京當時認為什麼是民主,你便支持什麼民主。你在陣營比較出格,甚至引起一些風波,你這種想法在陣營內較出格是怎樣發生,是理念還是什麼原因?
曾:我不覺得我這叫出格,我不知道,或者因為我讀數學,有些東西在邏輯上要通,我覺得你剛才引述的不是很準確反映我的諗法或我講過的說法。或者我說一次,很簡單,第一,我認為2017年如果行不到普選,無法子管治,這是我的信念。這怎樣來的呢?簡單說,香港回歸16年經驗說明,如果這個體制我們不改變,是管治不了。而17年大家都有期望,如做不到,我認為是災難性的。這是第一點,這是假設,你可以否認,但如接受,我覺得另一個是,如我們特區政府拿出2017年選特首的方案,泛民主派不支持的話,是不能通過,因建制派在立法會沒有超過三分之二議席,故一定要民主派支持,才可以通過。如方案明顯地不公平,明顯地有機制,可以任意篩走一些中央不喜歡的人,好難在公眾上獲得支持,好難期望民主派有人敢過來支持。這是我基本看法。我進一步與北京官員討論時曾說,就算你有這機制,例如組成提名委員會,任意把不喜歡的人拒絕作候選人,到時你要篩走什麼人呢?泛民主派沒有什麼勝算,怎樣都不篩走他、放他進入陪跑啦。如建制派候選人英明神武,當然是這樣啦。你要篩走的,是明知放他進入,他有機會勝出的,在社會上有相當支持的人。你想想,如你要通過一個提名委員會,將一些民望好高、社會上很有支持的人篩走,然後將幾個民望得20、30分的人拿進來,那政治後果會怎樣呢?一樣是難以收拾,行不通的。就算你有辦法讓他落實這機制,實行也很艱難,這是我的想法,所以我覺得這種想法很合邏輯,這與信念無關,是左、是右,我認為這是很實際、務實的觀察。
蔡﹕有幾篇文章說你妖魔化中央……你有時看到這些反應,心裏面有何感覺?
曾﹕我先說我的感覺。我會這樣看,蒯轍元的文章,即是說我出賣了愛國陣營,想攞反對派的票,我看完文章,唯一有點不開心的,是在想為什麼這麼低估我的智慧呢?如果我真的是想選行政長官,我想我未至於蠢得說中央真的很不喜歡聽的事,我當然會知道中央不喜歡聽。你講事情出來,如果引起中央方面對你的不滿或懷疑,根本如何可能走去選行政長官。當然我好明白,我的支持絕大部分是來自愛國愛港的陣營,所以我沒有蠢得這麼交關,以為說幾句話就可以取得很多泛民的票,而愛國愛港的一定支持我,不是這樣計的。
他不止一篇,接着隔了一周又再出一篇,出了之後,很多人包括記者、朋友發短訊給我,說「你加很多分」,但我又不是很想,我又不是要加很多分。但我很明白,《文匯報》的文章我覺得這樣,我深切反省,我覺得過去一段時間說了很多事,正如蔡子強所說,說的話可能在我的陣營當中、老友當中會引起一些疑問,因為說這些事好像與過去中央的方針政策的理解好像有不同,為何曾鈺成說了那麼多,都沒有人出來說他錯,沒有人代表愛國愛港一方的意見說,「喂唔係啊,呢條友亂嗡,唔好聽」,可能會引起一些混亂。
我亦覺得,掉轉頭來想,如果我是中央管香港事務的官員,要做決策的,一路這樣下去,如果沒有適當時候告訴大家,「這個人說話不代表北京」,這可能會慢慢形成印象,覺得北京是否已經是這樣行呢,到時如果北京要做不同的決定時,會不會困難大了呢?
我當然不敢將自己講的說話的重要性看得太大,我理解是有這個意思的,所以我看《文匯報》的文章,起碼告訴大家知道,或愛國陣營的人知道,「呢個傻佬講嘅嘢你唔好信佢啊,呢個唔係北京嘅說話」,是這樣理解,我覺得沒問題,是公道。
我說得我的話,我亦沒表示那些話代表誰人,或代表北京,那有不同人的意見來表達沒問題。另外,有一些批評比較尖銳的,我都尊敬,因為他們的看法跟我不同我知道的,我知道我周圍的朋友當中,有一部分人覺得,當時你想完全想錯了、你太天真,看得太簡單,根本香港很複雜,提出說要國際競爭的高度去看問題,外國勢力去看,我覺得他們說的並非完全無道理,但衡量輕重,我覺得我現在的想法都還是比較符合事實。
蔡﹕你到最後似乎承認了,你陣營裏面是比較多人對你有意見,或者你的看法跟北京的看法不脗合。
曾﹕我沒有承認比較多人,是有人或有相當多人,但那很自然,亦有不少人贊同我的意見在我陣營當中。(蔡﹕但那些人沒有在《文匯報》寫文)那我不知道,或者他們寫了《文匯報》不刊登呢。掉轉頭公道地說,所謂叫民主派,泛民的陣營當中,若講對國家的看法,對愛國觀,我想你們都會有不同看法,有些人可能會堅決覺得,現在政權不倒台,他就根本談不上愛國,或者有人覺得現在談愛國,就等於愛國就是愛黨。但亦有我認識民主派的人不是這樣看,都願意接受現在中國的政權,認為香港作為一國兩制,都要與中央政府合作。
蔡﹕其實你2017年會不會選特首?
曾:(2017年)我70歲了。(蔡﹕你說不會,同梁振英說N屆不會,有沒有本質上的分別?)有沒有分別就這裏(曾鈺成指自己心)先知,但無問題,我自己就覺得,我下面說的你可以完全不信我,4年後大家就見,我根本無這個念頭。我可以對鏡頭說,我從來由此至終,沒有起過要選行政長官的念頭,除了去年2月中一個星期,去年2月17至2月25日一個星期,我是認真想。除此之外,之前之後都不會。為何呢?我還算有自知之明,我寧可給大家覺得「啊,如果他做咗就好好喇」,就總好比真是做畀人覺得衰,因為我沒有這個念頭,亦令我沒有這個包袱,我做事或說話時不用首先問一問,「我家講嘅嘢,對我若17年選特首,係有好處定壞處先,我唔使諗呢樣嘢」。
各位同學,在座可能無人參加過立法會選舉,我過去10多20年不停地參選,就形成這個心態,你出來每做一件事,每講一句話都要想一想,這事對你下次選舉是有好處還是壞處,你就要這樣想。這不是只是我一個,我好高興看到奧巴馬的書The Audacity of Hope他都是這樣想,做政客就是這樣,做每件事都不能不想做事的後果是會令你得選票或失選票,現在最好了,16年我又不用再選立法會,我又不會選什麼了,所以無問題。我現在「拚死無大害」,那我對人輕鬆,說話不用考慮多一個這些的顧慮。
蔡﹕在「拚死無大害」情况下,你覺得有關普選的討論下,你可扮演什麼角色?
曾﹕我個人可做的事很少,但作為立法會主席這個身分,給我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做到一件事。我剛才說,我自己很不幸,是現在社會尤其是議會內分了兩大陣營,兩大陣營彷彿水火不容。因為我個人經歷,我不是在傳統愛國學校出身,我家庭有些影響,但實際自小對我沒有任何愛國教育,我在大學二年級前最好的朋友都不是左派,一頭撞了入去左派培僑中學,我認識了一班新的人,我在過去幾十年活在兩個圈子裏,你問我,我可真誠地說,我不覺得這兩個圈子的任何人是壞人,我不覺得民主派的人不愛國,不覺得他們真的想搞亂香港,起碼大部分的人不是;我亦不覺得在左派或愛國陣營的人個個只懂擦鞋,個個出賣香港人的利益去問北京拿好處,不是。
如果我當日在培僑見到是這情形,我一早離開了,為何兩個陣營的人,我相信各自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善意,想為國家為香港做事,但當然理念不同,例如對現在中央政府的看法不同,對中國應走一條怎樣的民主路大家不同,但都不用變成仇人的。你們試來觀察,因為在傳媒鏡頭前大家都要做做戲,但沒有鏡頭對着時,兩個陣營的人,在立法會大樓內可相逢如陌路,如果在窄些地方大家相遇,你唔睬我我唔睬你,但我們怎能這樣?我們說民主怎會是這樣?
不能的,現在很多這些問題,北京將我們的民主派的人看成信不過,民主派的人將北京、將建制派的人看成異數,全部不講道理,不講民主,不懂民主,不是的,根本大家沒溝通、沒接觸。我可做到什麼,我做了立法會主席後,給我的身分是可和不同黨派,建制又好、泛民又好,我可以跟他們傾得到,現在我想做的,就是叫他們坐下來傾偈。我想說服譚耀宗坐下來跟劉慧卿傾傾,她不是這麼得人驚;我又想說服梁家傑坐低同譚耀宗傾傾,譚耀宗不是真的這麼「板」,是這樣,那然後民主派又應同中聯辦的人坐低傾傾,大家都是好人,大家都想為香港做好事。
昨日我才跟泛民的人聊天,現在妨礙我們達成政制發展共識的最大問題,他們說,第一就是互信,若我們兩大陣營繼續你還你我還我,你死我活,如何建立,說一國兩制不能夠這樣。
蔡﹕我們如何在過去幾次有失敗有成功的政改過程中汲取經驗,2017年普選特首成功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曾﹕真的不知。我近距離觀察的一個談判,是1993年、即彭定康1992年發表了他的政改方案,就與北京嗌大交,說彭是千古罪人,當時我與民建聯兄弟是深信他是有直通車,即是回歸前後的立法機關不變,即是最後一屆的立法局,就是回歸後第一屆的立法會,之前之後的政制發展,是大家有一個共識同意出來,這叫直通車。我們深信直通車是對香港回歸是好的,所以當時我自己是會游說彭定康,叫他跟北京傾,我亦在北京跟魯平說,說我相信彭定康不是有意攪亂個局,希望傾。我不敢去認功,但我相信好多其他人都會有類似功夫做,我很開心1993年4月兩國政府坐下來傾,接着一輪一輪傾下去,傾到10月,我還記得魯平當年都是這樣,是很開心、眼有光芒,跟我說:我相信「傾得掂」。現在只有兩個問題,兩個問題我們也可以讓。當時魯平是這樣說的。誰知不出一個月便「歪」了,所以這些事是這樣的,大家互信的基礎,本來就是十分脆弱,隨便一面,估錯了對方一樣,行錯一步,那談判便沒有了,便會斷。
我非常之失望,但當時很多人很開心,「傾唔掂」、沒有這個直通車也開心,所以便令我明白,在這些處境,兩面中英,或加上香港,或者好像今日兩個陣營,都是很想事成,很想能達成共識;同時亦有一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未必一定是私心,或者是信念是如此,很驚達成共識,我想我們亦有不少人,我認為就算是民主派中也有,有些人不是真的想達成共識,若2017年真的搞成了普選,未必一定真的「個個咁開心」,我們這邊也是,所以兩種意見的人,我認為還是在角力。
你問我希望?我為何這陣子「咁多口」,冒天下之大不韙,我已說了,多些人信我這基本觀念,即係17年搞不成功普選是「很弊」的,並不是沒有什麼大不了,是「很弊、很弊」。兩面若都多些人認同這觀點,便多些動力去促成它成功,少點阻力,我是希望達到的。
學生﹕談政改問題。你剛說2017搞不出成功的普選,即泛民和建制或中央都接受了普選,香港「很弊」……你會繼續選擇向北京搖尾乞憐,或是爭取一些制度外的方法去爭取真普選,如佔領中環?
曾﹕你問我是繼續會向北京搖尾乞憐,這意思即是我現在已經向北京搖尾乞憐。(笑)我認為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有些尊嚴的人,也不會這樣想其他人,我問你會不會搖尾乞憐呢?如果你不會又為何會想其他人會如何做?(轉身作搖尾狀)現實是,起碼今日一個政改方案,若泛民不接受,不能通過,若北京不接受,不能實行,這便是現實。
若你相信你去佔領中環便可以達成普選,那你便去做吧。我只能說我相信做不到。因為你現在……我很抱歉我剛才可能詞不達意,我說了一大堆,我認為靠繼續抗爭、靠加強對抗,是不可能達成我們現在要做的。我們現在是在說一國兩制,同學,是在說這個,一國兩制之下行一個民主制度。如果你說,民建聯我們又是相信民主,民主黨又是相信民主,那我們成立和民主黨有何分別?我覺得,最大分別是我們認為香港要成功行一個民主制度、一國兩制之下的民主制度,我們一定要消弭、要消除香港人,包括香港民主派與北京之間的互相不信任,互相抗拒。
其他人、包括剛才的同學則覺得不是,你除了搖尾乞憐外,便只能「同佢揍過,同佢捏過」那沒辦法,我不同意你這看法,你即是只能搖尾乞憐,或只能打仗,我不信。大家看看,就算你看看今日、今日全世界的整體的政治,真正能解決矛盾、解決問題,也不是因為靠一邊搖尾乞憐,或是靠對抗,行不通的,是要靠大家坐低對話。
學生﹕談及心魔論,你剛才形容為合邏輯、言之成理的言論,但在你這些言論卻令傳統愛國陣營中對你這般大反應,你如何說服你在建制派中的盟友,甚至去北京支持一人一票、無篩選、有競爭、有民主的行政長官普選呢?
曾﹕我希望,我剛才說了一大堆,希望現在對立兩個陣營的人,都多了解對方,我認為人還是理性的,是有理由的。
民主派的不信北京是有他們的理由,北京不信他們亦有北京的理由。建制派的人,如果當中有些人對普選還有懷疑,亦有他們的理由,你要解決這些,靠大聲、靠叫、靠人多,是解決不了,解除心魔不是靠大聲嗌。你要明白他為何有這個心魔,才能解,你說是嗎?所以我希望多些大家多點講道理、多點坐下對話,特別是多點了解對方,多點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這亦是我認為、我個人的經歷,由一個圈子,走向另一圈子,然後亦都在這兩個圈子中,都有聯絡,的一個很深刻的感受。
學生﹕欣賞互信的理念,但現在的特首,對互信問題有沒有責任呢?
曾﹕我好不想特別評論行政長官或個別議員。我們切身處地,包括行政長官,所做的事可否做得更好,當然有,包括我自己本人在內。建立互信要雙方面,如果我想同蔡子強(主持人)建立關係,但見到我時就喊落台、曾鈺成落台,這樣是有艱難的。這是我不想見到的局面,當然雙方缺乏互信,各方也要應努力,也應主動,將責任只放一方,並不公道。同學,今天的局面,今天見到的行政立法關係,行政長官與議員的關係,我是好不安樂,我是好不想見到,但你問我,我覺得改善的希望有多大,我不敢講。
(內容經編輯刪節,標題為編輯所加)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