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抗美監控德國巴西謀聯國「告狀」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26日 06:35
2013年10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外交政策》網站引述外交消息披露,德國、巴西與拉美及歐洲其他國家聯手,準備在年底前於聯合國大會推動決議,要求將私隱權擴大至網絡,這將是國際間首次聯手遏止美國國家安全局(NSA)針對外國的監控行動。雖然聯大決議不具約束力,但美國情報部門勢面對國際壓力升溫。


公約起草時互聯網未普及

報道引述外交官員透露,德國及巴西的外交人員周四於紐約與拉美及歐洲部分政府代表會面,商討今年內在聯合國大會人權委員會上提交決議草案,要求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7條中對個人私隱的保障,擴展至網絡世界。有關條款訂明,任何人的私隱、家人、居所及通訊均不應遭受任意或非法的侵擾,其名譽及聲望亦不應受到非法攻擊,所有人都有權獲法律保障,免受有關侵擾或攻擊。公約生效時互聯網尚未普及,因此未列入相關保障範圍。


決議無約束力道義上施壓

有關官員稱,推動決議草案旨在呼籲各國停止對私隱權的侵犯,確保個人私隱在網絡內外均受保護。決議草案需經聯合國全體成員國表決,只要獲得參與投票的成員國過半數支持即可通過。雖然聯大決議只屬建議,不具約束力,但它代表國際社會的大多數意願,具有道義力量,可構成一定壓力。


決議草案相信與美國監控計劃有關。早前傳媒揭發美國情報機構曾監控多個盟國,包括德國及巴西,其中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手機疑遭竊聽,而巴西則有數百萬計電郵及電話通訊遭截取,監控對象包括總統羅塞夫(Dilma Rousseff)。羅塞夫上月於聯合國大會怒斥NSA監控「違反國際法」,促請聯合國訂立法律指引,以免網絡淪為戰爭武器。


德法冀與美締「無監控協定」

美國監控問題亦成為歐盟峰會焦點。會後聲明稱,歐盟成員國領袖重視歐美間的緊密關係及雙方合作的價值,但此關係必須建基於尊重互信。聲明指出,情報蒐集是打擊恐怖主義活動不可或缺的要素,惟缺乏信任將損害情報合作,影響反恐。德法將尋求與美方展開雙邊會談,希望年底前就美國向盟國進行情報蒐集的守則達成共識,要求與美方訂立「無監控協定」。歐盟將派出9人代表團,下周一赴華盛頓與美國官員會面,要求美方回應監控歐盟問題,並尋求補救方法。歐洲議會正調查斯諾登披露美國監控資料對歐洲的影響,並已暫停歐美數據分享的合作。繼德國後,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昨日表示,將會傳召美國大使要求解釋美國的監控計劃。


不少駐美的外國官員已加緊防範監控,例如不在電話上談及敏感資料,加強檢查使館,避用可能已遭破解的通訊線路等。美國資深國防官員指斯諾登爆料已令美國在短期內信譽掃地,最壞情况下或令歐洲盟友停止與美國共享情報。


(綜合報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