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亮星﹕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06日 06:35
2013年11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月有幾個令人矚目的舉措,顯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有顯著的進展。首先是在10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與歐洲中央銀行簽署了規模達3500億元人民幣450億歐羅的中歐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此乃歐洲央行第一次與亞洲國家簽署類似貨幣合作安排。另外,之前不久,人行與英倫銀行也達成了2000億元人民幣200億英鎊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中歐、中英本幣互換協議的落實,使人民幣的使用基本上覆蓋歐盟國家。接着在10月15日,中國授予英國倫敦8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在此安排下,英國企業與投資者可直接使用人民幣投資中國債券、股票和貨幣市場,毋須經由香港進行兌換,此乃RQFII首次擴展至亞洲以外地區。發展至此,市場自然討論一個問題: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進度是否合適?


走出「周邊化」進度超前

對人民幣素有研究的學者陳雨露教授2011年在《人民幣時代》一書中建議,人民幣用30年完成國際化的過程,在人民幣的使用上,第一個10年是「周邊化」;第二個10年是「區域化」;第三個10年是「國際化」。其次,在人民幣充當國際貨幣的功能上,第一步是「貿易結算化」;第二步是「金融投資化」;第三步是「國際儲備化」。這幾年人民幣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陳教授建議的時間表。第一,人民幣的使用,在現階段早已走出了「周邊化」,在本年8月倫敦已成為僅次於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其次,一些國家、地區已將人民幣資產作為儲備,如澳洲、馬來西亞等,而台灣央行近日證實,早在半年前,已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看來,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步伐是有所超前了。


須審慎推進顧及金融安全

一個國家貨幣的國際化基本上是由其經濟實力推動的,英鎊、美元,莫不如此。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對外貿易總量約佔全球之10%,實體經濟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與之相比,中國金融體系的國際化程度較低。人民幣國際化正是促使中國金融體系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動力,有助於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充實及提高。然而,中國有自身的特殊情况,金融市場尚未成熟,資本帳户尚受管制,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只能是順勢而行,不宜拔苗助長。相信大家記得,1997年泰國在未具備充分條件前過早將其貨幣國際化,招致國際對冲基金狙擊,其教訓值得汲取。香港作為現階段中國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完全可以配合國家的發展戰略,擔當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田,達至雙贏互利。


着眼長遠的金融安全,內地的財經官員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取態上保持審慎,正如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近日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是「漫長但必然的過程」。回顧歷史,英鎊和美元成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分別用了55年和50年。相信中國當局定會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減少震盪,以達到平穩過渡。


作者簡介﹕全國人大港區代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