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沒有各走極端的本錢/文﹕張文光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06日 06:35
2013年11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千呼萬喚,政改終於進行諮詢。一如所料,諮詢並非獨立,林鄭月娥的專責小組,定下界線:年底的諮詢文件不會有具體方案。


坊間更流傳消息,2015年初才有官方的政改方案。


換句話說,政改由諮詢到決定,大約年半,避過2014年的七一,一個極可能佔中的敏感日子。


從中可見,佔中仍是中央最大的心魔,政改的時間表為此延後。


但時間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未來的政制改革,能否讓香港走向真正的普選和有效的管治?

此外,政改的諮詢範圍,除了特首提名和普選方案,是否還包括:檢討立法會比例代表制、特首與政黨政治的聯繫、消解國家主權和安全的疑慮?

張德江弦外之音﹕真心落實普選

梁振英宣布政改諮詢後,立即赴京向張德江匯報。


張德江的回應有弦外之音:中央真心希望香港可以按照《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解釋及決定,落實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


重申立場之餘,還加了一個「真心」。


倘若「真心」是真話,是否意味着中央,真的渴望落實特首普選?而非一些鷹派的思維:交出一個篩選方案,然後被民主派否決。


這樣,普選特首便可拖到2022年,立法會的功能組別更可延至2024年,香港必然天下大亂。


倘若「真心」是真話,事情便簡單得多,特區政府提出一個符合《基本法》和人大決議的真普選方案,在立法會爭取三分之二通過,變相消解佔中的可能,開啟普選特首的新紀元。


這是林鄭月娥政改小組的任務,沉重而艱難。


未來一年半,政改諮詢應「爭取中間」的民眾,走向主流民意認可的方案。


世上的普選萬變不離其宗:一個合理的提名機制,一個有競爭性的選舉,一個全民可參與的投票。


唯有真普選才能讓民眾心服,重新對香港懷抱希望與歸屬感。


因此,建制派和民主派提出各自的方案時,也要「爭取中間」,不宜各走極端。唯有如此,才得到主流民意的支持,增加立法會三分之二通過的機會。


當前,無論中央與港人、建制派與民主派,因歷史原因而缺乏互信,即使善意的舉措也可走向陰謀的解讀,何况各行其是或各走極端的言論和行為呢?

就以民主派朋友訪台灣為例,在政改的敏感時刻,在民意沒有準備下,訪台見施明德一役,影響佔中的清正形象,給市民帶來疑慮,成為對手攻擊的藉口,正如戴耀廷的總結:政治敏感度不足。


事後,戴耀廷已清晰說明佔中三子的立場:佔中並沒有提出要推翻一國兩制,也不會挑戰北京政府在香港的主權地位,更不會搞什麼港獨,而是本土的民主運動。


三子的意思還不清楚麼?他們只希望實現真普選,而不是搞港獨與台獨,更沒有想過「兩獨合流」,但中央官媒卻熟視無睹,視為反佔中的大好時機。


建制派跟風表態且不必說,港人特別留意中央的觀點。


10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與《環球時報》說:佔中與台獨分子會面,令人聯想到少數反對派人士大搞港獨,是兩獨合流。


10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極端人士」形容戴耀廷,以「極端勢力」形容佔中,3個手無寸鐵的學者和牧師,一夜之間恍如「塔利班」。


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非理性的上綱上線,對「真心」落實政改毫無幫助,只會刺激雙方走得更遠。


然而,訪台風波確實觸動了中央的神經,台獨與港獨之外,還有無遠弗屆的中美角力。美國,永遠是中國放不下的敵對勢力,無論昔日的韓戰和冷戰,現代中國的崛起與統一,甚至香港的民主與管治,都要放在這全球框架中思量。


這是中國的戰略思維,尤其美國重返亞太的政策之後,由日本到台灣,東海到南海,菲律賓到東盟,釣魚台到南沙,都讓中國步步設防,尋找美國介入的痕迹。


這也是中國外交部,高調指控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接觸香港政黨領袖,干預香港政制的政治背景。


中國,不管是真是假,總之窮追猛打,將美國因素消滅於萌芽狀態。


最近,日本藉釣魚台主權的爭議,展開4年來最大規模的演習,參與的自衛隊達3.4萬人,佔全部自衛隊人員的一成四。


日本在太平洋的沖大東島,進行奪島演習,目標自然是中國,針對的是釣魚台,背後有美國撐腰,這是眾所周知的觀察。


然而,演習的不尋常之處,是日本首次在中國海軍進出太平洋的通道,宮古島與沖繩之間的宮古海峽,進行反艦導彈的演習。


往後,當中日和中美出現嚴重的爭端,面對日本導彈夾擊的威脅,中國的海軍不能直出太平洋,只能繞道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三巴海峽,但菲律賓對美國的倚賴比日本更深更遠,三巴海峽更不安全。


明顯地,演習已超越釣魚台的爭議,而及於美國封鎖中國的戰略。


演習期間,美國的《華爾街日報》發表社論,呼籲美國明確承認釣魚台主權屬於日本,讓日本的安倍政府深受鼓舞,將釣魚台、圍堵中國、修改憲法、重振日本連在一起。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中國怎樣看待日本的軍事演習?怎樣看待美國重返亞太的政治棋局?

一個最直接的想法是:美國藉重返亞太而圍堵中國,防止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崛起,逐步瓦解戰後美國的世界霸權,長遠挑戰美元主導的金融秩序和亂印美鈔的特權。


這樣的中國思維,對任何美國和日本的亞太異動,都抱持着極敏感的神經,視之為國際的敵我矛盾。


中美角力 民主派要避無必要猜疑

敵我矛盾的思維,延伸至香港普選,擔心香港出現港獨的顏色革命。


香港民主派對中國的思維,毋須完全同意,但要充分了解,制訂政改方案的行動時,避免不必要的猜疑和衝突,刺激中國敏感的政治神經。


畢竟,政改五部曲,中央、特區、立法會和港人,皆有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央也要明白,香港普選是人民內部矛盾,是港人對民主持久的追求,不是敵我矛盾的顏色革命。


香港民主普選的成功,更是台灣一國兩制的起點,而不是香港與台灣的「兩獨合流」。


當台灣已有總統普選和政黨輪替,香港連特首普選也荊棘滿途,連提名也要政治篩選,這樣的一國兩制,連吸引力也沒有,如何妄想垂範台灣?

現在,普選特首的諮詢已開展,成敗影響香港的民主與管治,更影響着香港的人心與分離。


爭取中間力量,佔領主流人心,才有一線機會,讓真普選方案贏得立法會三分之二的支持。


雙方要有失敗的危機意識,才能尋求最大的政改共識。


因此,中央與港人都要回歸理性,不上綱上線,不挑釁對方,不自說自話,不鐵板一塊,不唯我獨尊,政改還有奮鬥的希望。


這些年來,面對香港的亂局,有人灰心失望,有人絕望離開,有人激烈反抗,有人揮舞龍獅旗,有人成為愛字派,但更多人沉默無語,哀嘆香港的內耗與衰落,這樣的局面不能繼續下去。


陳弘毅說:政改是六七暴動後最大的挑戰。


倘若政改因各走極端而落空,2017年特首選舉原地踏步,香港未來的亂局簡直不可想像。


因此,政改沒有各走極端的本錢。


那些仍熱愛香港的人,仍未絕望的中間大眾,請勇於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能讓真普選拖延,讓香港走向極端、分離、亂局與沉淪。


張文光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