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跨國製藥公司為了牟利,不時傳出隱瞞製藥研究數據、吹噓藥效,或以不當手法銷售等指控。近十年間多個大型跨國藥廠受美國檢控。總部位於美國的輝瑞(Pfizer Inc)曾因為不當銷售和給予醫療服務供應者回扣而受檢控,2010年同意以23億美元達成庭外和解。英國的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Plc)亦因涉不適當地宣稱抗抑鬱藥Paxil適用於兒童、將抗抑鬱Wellbutrin賣作別的治療之用,隱瞞藥物風險等刑事指控,繳付巨款庭外和解。
有的藥廠隱瞞研究數據,掩飾藥物風險,讓新藥可加快通過批核上市或繼續售賣。像默沙東(Merck)藥廠科學家1997年早掌握止痛藥Vioxx可增中風與心臟病危險的證據,但予以隱瞞使之能於1999年上市,迄2004年9月才開始回收。藥廠還被指為求促銷而有系統地為無關痛癢的身體狀况「製造」病名,例如把普通的害羞反應放大稱為「社交焦慮症」,主張以抗抑鬱藥治療。
罰款計入成本 有恃無恐
醫學界人士質疑政府制裁力有限,某些大藥廠又早已把罰款或庭外和解款項計入成本,故一而再無所忌憚地欺詐。
明報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