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剛發布香港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指出香港正面臨包括人口加速老化、勞動人口萎縮等挑戰(見表)。身兼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非官方委員、嶺南大學社會老年學講座教授陳章明稱,政府除了透過鼓勵生育和輸入外勞等措施解決勞動人口不足問題外,「以房養老」亦是重要概念,因為「樓房可以穩定人的心智」,令到老有所依。他表示,雙辣招令市民買樓收租養老更困難,政府有需要檢討相關政策。
據政府統計,65歲以上的長者人口將急升逾倍,預測佔總人口比率會由去年的14%增至2041年的32%;相反工作或待業人口則會由去年的佔58.8%跌至2041年的49.5%。政府成立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早前公布有關諮詢文件,當中提出多項措施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委員會的非官方委員陳章明表示,解決老年人口老化的問題並非單靠政府可以做到,個人價值觀亦相當重要,要有積穀防饑的概念,當中「以房養老」是其中一條出路,「港人的一生有6、7成的積蓄都用於樓房上面,是重要的養老資產。」
住房提升個人歸屬感 利社會
陳章明認為,要提升市民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住房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樓房可以穩定人的心智,有樓在手人就會變得安心,所以只要儲到首期,我都會建議買樓。」他舉例說,新加坡是成功的例子,當地政府大建組屋,令市民有依靠,可以安居樂業,才會願意為一個地方盡心出力,「相反香港,安居都做不到,你叫市民怎會沒有怨氣﹖」
他補充,當地的人民可以用強積金及公積金買樓,「雖然新加坡人要用薪酬的28%供公積金,但供款非即時,例如年輕人的供款可以少一點,比較有彈性。」但香港則相對落後,例如強積金遠遠不夠支付退休後的使費。
財政盈餘撥作市民「輔助養老金」
陳章明認同,可設立制度,當香港財政出現盈餘,便將部分盈餘按規定撥入為港人另外設立的「輔助養老金戶口」,較只懂派糖或長線財政上未必可行的成立全民退休保障更佳,市民有關戶口內的「儲蓄」,如可自由抽撥作買樓自住的首期用途,便更有利推行以房養老的概念。
雙辣招打擊收租養老 政府須檢討
陳認為,可幫助供完樓長者養老的「安老按揭計劃」(逆按揭),其用意頗佳,只是自2011年7月推出後,反應一直不理想,整體申請宗數截至今年9月底,兩年內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所承做的安老按揭業務僅472宗。陳認為,這除了因為中國人要將財產傳給後代的觀念要時間改變,政府的宣傳工作也不足,加上銀行一開始都是以「半推半就」的情况下承辦計劃,主要因為工夫太繁複,「一跟就要跟20年,但香港人一般都習慣賺快錢。」
陳章明進一步指出,政府推出樓市雙辣招打斷換樓鏈,其實對「以房養老」同樣造成一定打擊。「傳統香港人都希望用買樓收租的方式養老,但現在非首置則要付額外稅項,政府有需要認真考慮和檢討相關政策。」
明報記者 何建邦、陸振球
攝影 余俊亮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