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千呼萬喚始出來,政府最近公布貧窮線,以了解貧窮情况,協助制訂政策,實為本港扶貧工作的里程碑。我參與了扶貧委員會,一直關注貧窮線的制訂,以及當中所反映的貧窮情况。今日就此撰文與大家分享我對貧窮線的三點解讀。
●第一點是如何劃線。
貧窮線討論過程中,很多人關注如何劃線,例如以收入還是開支計算,水平定在中位數的50%,還是60%。工聯會認同為便利量度,及易於與國際比較,貧窮線應採「相對貧窮」概念,以住戶收入中位數50%劃線。然而,我們對如何計算「住戶收入中位數」有所保留。現時政府在計算住戶收入中位數時,是把所有住戶都計算在內,當中包括沒有工作的「零收入」住戶。以收入計算「相對貧窮」是預設住戶收入可反映社會一般所需的生活水平。但對於「零收入」住戶而言,他們所需的生活水平並不是等於「零」。所以,工聯會建議計算貧窮線時,應只計算有「從事經濟活動的住戶」,以反映真實的生活水平,否則會低估貧窮情况。以一人住戶為例,政府計算方法下的貧窮線是3600元,即如果一人住戶月入高於3600元,已不算作貧窮戶。這用常識去看,也覺得很不合理。但由於政府計算貧窮線時,把很多退休、零收入的獨居長者計算在內,自然拉低了貧窮線。
●第二點有關就業與扶貧的關係。
工聯會一直提倡「就業為本、積極扶貧」的政策方針。是次公布的貧窮數據,亦反映出就業是減低家庭貧窮線的關鍵。貧窮率與住戶全職工作人口比例成反比;在職住戶中,只有11.9% 為貧窮戶,遠低於失業住戶的84.4%。另外,政府還公布了一組數據︰「貧窮差距」,即貧窮住戶的收入與貧窮線的差距,簡單可視作政府尚要投放多少資源,方可使該貧窮住戶脫貧。在政策介入前,失業住戶的平均貧窮差距高達6500元,但在職住戶的平均貧窮差距只有3200元,相差超過一倍。意即,若能協助有工作能力的失業住戶重新就業,政府需額外投放協助扶貧資源則可大幅減少,讓資源集中運用於其他弱勢社群。
●第三點涉及政府公布了一組參考數據,指計算恆常現金(如綜援、生果金)及非現金政策(主要是公屋)介入後,貧窮人口由131萬大跌至67萬。
社會討論主要着眼於批評政府藉此壓低貧窮數字。但與其這樣揣測政府用意,不如認真分析這數字背後代表着什麼。我們不應只側重於貧窮人口減少了64萬,更應留意到原來在現時用盡所有扶貧政策,出盡法寶後,當中有67萬人未能脫貧。這些是什麼人?除了部分可能是沒有收入,但有資產的退休人士外,剩下的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收入低但堅持不領取綜援的家庭,另一類是超過20萬的公屋輪候戶。對於前者,工聯會提倡設立「基層家庭生活津貼」,以多勞多得的原則,予以鼓勵及補助。對於後者,政府長遠應加建公屋,短期可考慮給予公屋輪候戶租金津貼,以渡時艱。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設立貧窮線在上屆扶貧委員會未能得到落實,但今屆扶貧委員會終於成功邁出重要一步。然而這亦僅僅是一步,就上文簡單的分析,已可見扶貧政策不只是福利政策,還涉及了就業及房屋政策。香港社會要發展、進步,我們是時候一同聚焦社會政策,積極扶貧。要記着,當我們尚在眾聲喧嘩中爭拗時,社會上有過百萬的貧窮人口,等待我們伸出援手。
作者是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扶貧委員會成員
●第一點是如何劃線。
貧窮線討論過程中,很多人關注如何劃線,例如以收入還是開支計算,水平定在中位數的50%,還是60%。工聯會認同為便利量度,及易於與國際比較,貧窮線應採「相對貧窮」概念,以住戶收入中位數50%劃線。然而,我們對如何計算「住戶收入中位數」有所保留。現時政府在計算住戶收入中位數時,是把所有住戶都計算在內,當中包括沒有工作的「零收入」住戶。以收入計算「相對貧窮」是預設住戶收入可反映社會一般所需的生活水平。但對於「零收入」住戶而言,他們所需的生活水平並不是等於「零」。所以,工聯會建議計算貧窮線時,應只計算有「從事經濟活動的住戶」,以反映真實的生活水平,否則會低估貧窮情况。以一人住戶為例,政府計算方法下的貧窮線是3600元,即如果一人住戶月入高於3600元,已不算作貧窮戶。這用常識去看,也覺得很不合理。但由於政府計算貧窮線時,把很多退休、零收入的獨居長者計算在內,自然拉低了貧窮線。
●第二點有關就業與扶貧的關係。
工聯會一直提倡「就業為本、積極扶貧」的政策方針。是次公布的貧窮數據,亦反映出就業是減低家庭貧窮線的關鍵。貧窮率與住戶全職工作人口比例成反比;在職住戶中,只有11.9% 為貧窮戶,遠低於失業住戶的84.4%。另外,政府還公布了一組數據︰「貧窮差距」,即貧窮住戶的收入與貧窮線的差距,簡單可視作政府尚要投放多少資源,方可使該貧窮住戶脫貧。在政策介入前,失業住戶的平均貧窮差距高達6500元,但在職住戶的平均貧窮差距只有3200元,相差超過一倍。意即,若能協助有工作能力的失業住戶重新就業,政府需額外投放協助扶貧資源則可大幅減少,讓資源集中運用於其他弱勢社群。
●第三點涉及政府公布了一組參考數據,指計算恆常現金(如綜援、生果金)及非現金政策(主要是公屋)介入後,貧窮人口由131萬大跌至67萬。
社會討論主要着眼於批評政府藉此壓低貧窮數字。但與其這樣揣測政府用意,不如認真分析這數字背後代表着什麼。我們不應只側重於貧窮人口減少了64萬,更應留意到原來在現時用盡所有扶貧政策,出盡法寶後,當中有67萬人未能脫貧。這些是什麼人?除了部分可能是沒有收入,但有資產的退休人士外,剩下的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收入低但堅持不領取綜援的家庭,另一類是超過20萬的公屋輪候戶。對於前者,工聯會提倡設立「基層家庭生活津貼」,以多勞多得的原則,予以鼓勵及補助。對於後者,政府長遠應加建公屋,短期可考慮給予公屋輪候戶租金津貼,以渡時艱。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設立貧窮線在上屆扶貧委員會未能得到落實,但今屆扶貧委員會終於成功邁出重要一步。然而這亦僅僅是一步,就上文簡單的分析,已可見扶貧政策不只是福利政策,還涉及了就業及房屋政策。香港社會要發展、進步,我們是時候一同聚焦社會政策,積極扶貧。要記着,當我們尚在眾聲喧嘩中爭拗時,社會上有過百萬的貧窮人口,等待我們伸出援手。
作者是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扶貧委員會成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