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去年11月7日政府宣布,馬鞍山落禾沙臨海地皮由長實(0001)投得,這也是李嘉誠旗下公司迄今一年來最後一次在香港買入地皮。之後,長實在今3月成為第一個率先劈價逾一成銷售一號•西九龍貨尾的發展商,然後拆售酒店雍澄軒,研究出售或分拆百佳、屈臣氏、港燈,並以元朗價開售市區大窩口新盤昇柏山……
如果大家認為李超人是香港最精明的地產市場參與者之一,則其一連串行動,以乎也可反映樓市的醒目資金所作盤算。另外,雖然李超人似乎在減少香港的投資比例,對於外地尤其歐洲的公用事業投資項目,卻興趣濃厚,繼月前拆資過百億港元買入荷蘭的垃圾發電項目,剛又投資過百億港元在芬蘭的電網。
歐減息防通縮 超人投資趨避險
說到李超人在歐州投資積極,不得不提歐洲央行在周四突然宣布減息四分之一厘至0.25厘的歷史低位。歐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警告,歐元區潛在長期低通脹危機,促使決定減息,並稱還會有措施拉動經濟。
事實上,歐元區上周公布的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率僅上升0.7%,不但低於9月的上升1.1%,更是2009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進一步遠離歐央行2%通脹的目標,增加了歐元區可能出現通縮的危險,亦增加了當局提前減息的壓力。德拉吉更承諾,會將借貸息率長期維持低水平,並延長其1個月期和3個月期無限額貸款,直至2015年中,當局將密切注視貨幣市場情况,必要時考慮一切可行手段應對。
人口懸崖帶來通縮壓力
有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當一個地方的經濟一旦陷入通縮,消費和投資意欲都會減弱,進一步打擊經濟的增長,而通縮更是資產價格的「天敵」,不利如樓價的表現,所以若一個地方因通縮危機而減息,未必可以視作好消息。觀乎李嘉誠近期在歐洲的投資,也多集中在公用事業如環保和電力等少受經濟影響的民生業務,便也反映其在歐洲的投資,也傾向選擇保守和能提供穩定回報,較少受通縮影響的項目。
歐洲出現通縮壓力,原因除了因金融海嘯後如要去槓桿的後遺症所造成,與其人口老化也有密切關係。其實,人的年齡大了,自然會傾向節約消費,多儲蓄和投資變得保守,英國經濟預測學者Harry Dent便有著作「The Demographic Cliff」,指歐美因人口老化而造成的「人口懸崖」,會造成通縮壓力,呼籲小心在2015年前可能出現經濟和樓市崩潰,不要隨便亂投資和買樓。
除了歐洲,美國的嬰兒潮人口也相繼進入退休年齡,所以當地的通脹率能長期維持在2%以下。至於香港,最近發表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也指出香港的人口老化較預期加快,估計到了2041年,香港65歲或以上人口的比例會升至佔三分之一,如此,則香港也可能要長期面對通縮和樓價壓力。
對付人口老化,雖可鼓勵生育,但是屬於「遠水救近火」,因市民未必聽話多生兒育女,否則也不會出現人口老化,而較能短期有效果的,則可透過輸入移民來紓緩問題,並藉此吸引資金和人才。
不過,香港今時今日,似乎對外來人口,包括輸入內地人口和勞動力極為抗拒,就連內地資金來香港投資或買樓,也似乎不情不願。萊坊發表的最新《住宅物業環球透視》報告指出,內地投資者已成為全球新建豪宅最有影響力的買家,而他們最喜歡入市的海外城市,包括香港、紐約和英國,購入豪宅平均樓價約為2190萬元(表)。
港阻內地人買樓 肥水流別人田
報告又指出,約47%受訪投資者認為,他們揀選入市地點,會認為具有「避風港效應」的市場吸引力最大,且愈來愈重視有關地點的教育及生活質素。事實上,自金融海嘯後,英美樓價一度下挫,近年開始復蘇,吸引內地客到當地買樓應功不可沒,而有關買家一般屬搵錢能力高人一等,因此也對推動當地經濟有一定幫助;然而,香港近年宣布推出包括買家印花稅(BSD)等阻止內地人來港買樓的政策,導致肥水流到別人田。
另外,高力國際也發表調查報告,他們訪問了約6000間名亞洲區的大型物業發展商、機構投資者和保險公司,問及他們明年最有興趣投資地產為亞洲區內的哪個國家或城市?前者答案為中國(佔42%),後者則為新加坡(佔13%),而香港不論以國家或城市排名,均只能排第5位(佔16%和7%,見圖1和圖2)。
高力表示,大戶投資者對中國房產有興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看好人民幣升值的利好效應,而香港只能排第5位,則和政府推出辣招,以及樓價過高和租金回報不吸引有關。筆者認為,香港的房策官員,在看過上述兩份報告後,宜加以反省。
陸振球 明報記者
如果大家認為李超人是香港最精明的地產市場參與者之一,則其一連串行動,以乎也可反映樓市的醒目資金所作盤算。另外,雖然李超人似乎在減少香港的投資比例,對於外地尤其歐洲的公用事業投資項目,卻興趣濃厚,繼月前拆資過百億港元買入荷蘭的垃圾發電項目,剛又投資過百億港元在芬蘭的電網。
歐減息防通縮 超人投資趨避險
說到李超人在歐州投資積極,不得不提歐洲央行在周四突然宣布減息四分之一厘至0.25厘的歷史低位。歐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警告,歐元區潛在長期低通脹危機,促使決定減息,並稱還會有措施拉動經濟。
事實上,歐元區上周公布的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率僅上升0.7%,不但低於9月的上升1.1%,更是2009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進一步遠離歐央行2%通脹的目標,增加了歐元區可能出現通縮的危險,亦增加了當局提前減息的壓力。德拉吉更承諾,會將借貸息率長期維持低水平,並延長其1個月期和3個月期無限額貸款,直至2015年中,當局將密切注視貨幣市場情况,必要時考慮一切可行手段應對。
人口懸崖帶來通縮壓力
有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當一個地方的經濟一旦陷入通縮,消費和投資意欲都會減弱,進一步打擊經濟的增長,而通縮更是資產價格的「天敵」,不利如樓價的表現,所以若一個地方因通縮危機而減息,未必可以視作好消息。觀乎李嘉誠近期在歐洲的投資,也多集中在公用事業如環保和電力等少受經濟影響的民生業務,便也反映其在歐洲的投資,也傾向選擇保守和能提供穩定回報,較少受通縮影響的項目。
歐洲出現通縮壓力,原因除了因金融海嘯後如要去槓桿的後遺症所造成,與其人口老化也有密切關係。其實,人的年齡大了,自然會傾向節約消費,多儲蓄和投資變得保守,英國經濟預測學者Harry Dent便有著作「The Demographic Cliff」,指歐美因人口老化而造成的「人口懸崖」,會造成通縮壓力,呼籲小心在2015年前可能出現經濟和樓市崩潰,不要隨便亂投資和買樓。
除了歐洲,美國的嬰兒潮人口也相繼進入退休年齡,所以當地的通脹率能長期維持在2%以下。至於香港,最近發表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也指出香港的人口老化較預期加快,估計到了2041年,香港65歲或以上人口的比例會升至佔三分之一,如此,則香港也可能要長期面對通縮和樓價壓力。
對付人口老化,雖可鼓勵生育,但是屬於「遠水救近火」,因市民未必聽話多生兒育女,否則也不會出現人口老化,而較能短期有效果的,則可透過輸入移民來紓緩問題,並藉此吸引資金和人才。
不過,香港今時今日,似乎對外來人口,包括輸入內地人口和勞動力極為抗拒,就連內地資金來香港投資或買樓,也似乎不情不願。萊坊發表的最新《住宅物業環球透視》報告指出,內地投資者已成為全球新建豪宅最有影響力的買家,而他們最喜歡入市的海外城市,包括香港、紐約和英國,購入豪宅平均樓價約為2190萬元(表)。
港阻內地人買樓 肥水流別人田
報告又指出,約47%受訪投資者認為,他們揀選入市地點,會認為具有「避風港效應」的市場吸引力最大,且愈來愈重視有關地點的教育及生活質素。事實上,自金融海嘯後,英美樓價一度下挫,近年開始復蘇,吸引內地客到當地買樓應功不可沒,而有關買家一般屬搵錢能力高人一等,因此也對推動當地經濟有一定幫助;然而,香港近年宣布推出包括買家印花稅(BSD)等阻止內地人來港買樓的政策,導致肥水流到別人田。
另外,高力國際也發表調查報告,他們訪問了約6000間名亞洲區的大型物業發展商、機構投資者和保險公司,問及他們明年最有興趣投資地產為亞洲區內的哪個國家或城市?前者答案為中國(佔42%),後者則為新加坡(佔13%),而香港不論以國家或城市排名,均只能排第5位(佔16%和7%,見圖1和圖2)。
高力表示,大戶投資者對中國房產有興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看好人民幣升值的利好效應,而香港只能排第5位,則和政府推出辣招,以及樓價過高和租金回報不吸引有關。筆者認為,香港的房策官員,在看過上述兩份報告後,宜加以反省。
陸振球 明報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