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江迅﹕期待 失望 一絲期望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12日 06:35
2013年11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兩天,一位在北京的90歲中共前部長,乘女兒來港公幹,託帶一封親筆信給我。他在信中說:「對中央新班子,我及周圍的老友,經歷了期待—很失望—又有一絲期望的過程。十八屆三中全會開會在即,抱一絲希望的,不抱期望的都有。前兩日,我在小範圍內當場測試了一下,持一絲希望的四票,不抱希望的六票,一共十票,比例為四比六。」


開明派元老對新班子仍抱期望

他接着寫道:「我個人以為,習近平不似王震、許世友那麼蠢,他不得不做一個實用主義者,即政治上的機會主義者。左,左不下去,便轉向正確方面。近幾個月,這種傾向變化非常明顯,上層領域,尤其意識形態方面左的危害,這與習有關係,又與中宣部這個左的堡壘作用有關係。再看看,再等等,將事物看做一個『動態』,勿靜止、絕對地看,我及朋友內心有一種總體思想,即中國無論如何不可大亂,實在經受不起。當然歷史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所以中國社會大轉折期,也不能絕對排除『革命』,甚至『暴力革命』的可能性。當然那是最不好的,代價太大……」


可以說,這封信體現的是體制內一大批中共老人和精英的大體想法:對新一屆中南海領導班子,從「期待—很失望—又有一絲期望」的過程。


習「兩個不能否定」制止爭論

20年來最晚召開的三中全會,姍姍來遲,終於11月9日揭幕。之前一天,中共主要喉舌《人民日報》刊登〈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副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兩個不能否定」的重要論述〉,全文10,069字,署名「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此文足成習近平治下的中南海執政理念的標竿。會後個多月,恰是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兩個重要日子相連,牽扯出左右轇轕。


習近平提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這篇長文說,要「理直氣壯地肯定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習近平的「兩個不能否定」的提法,最初是他在2013年1月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提出的。這篇萬言長文與5月7日《光明日報》上的〈「兩個不能否定」的重大政治意義〉,傳遞的信息相同,那篇文章署名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副主任齊彪。當時就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對《人民日報》的萬言長文,有人簡要述之:向毛澤東致敬,向鄧小平看齊;有人歸納指出:不要以鄧小平時代否定毛澤東時代,也不要以毛澤東時代否定鄧小平時代;也有人由此延伸:執政是走毛路還是鄧路,只是一種「需要」,而非一種「選擇」。


相較於三中全會推出什麼具體改革措施,我更看重三中全會前夕這篇長文透露的信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要求黨內不要再圍繞「姓資姓社」爭論不休;今天習近平比鄧小平強硬而乾脆多了:「理直氣壯」肯定毛澤東而否定文革,回應黨內左右兩派,不要再陷入永無休止的爭論泥淖,而應該攜手為新一輪改革盡力。這正是習近平精心謀篇佈局的「兩個不能否定」的長文的背後意蘊。


政改大動作 還待十九大

三中全會恰逢習近平接班一周年。一年來,其施政理念,猶抱琵琶半遮面,有人稱「政治動作忽左忽右」,有人稱「政治向左經濟向右」……一大批中共黨內開明派人士和自由民主派精英對此失落失望:不涉政治改革的三中全會,充其量只算走過場。一年前,中共十八大召開期間,我在《亞洲週刊》撰文認為,習李配是中南海施政「最佳組合」,但5年內,中共在政治改革上不會有大動作,十八屆是過渡的5年,只能寄望習連任總書記的十九屆。習近平是「改革者」,對他要有信心和耐心。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掀起的氣勢,似乎已表明第二代改革將超越第一代改革,三中全會將推動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改革新舉措,但它畢竟不是擬出具體政策的會議,最大期待是在「兩個不能否定」下「統一思想」,確定改革突破口。


江迅

《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