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區家麟﹕重讀〈香港之死〉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13日 06:35
2013年11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1995年夏,《財富》雜誌封面,以「香港之死」為題,預言九七回歸後香港大倒退,作者叫大家不要裝模作樣,扮晒皇帝的新衣。文章預言,沒有「明天會更好」;香港的命途,兩個字:It's over,即是「玩完」。


當時,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樣,一笑置之。回歸以後,每逢周年紀念,香港的主旋律傳媒不忘重溫〈香港之死〉,借機揶揄一番,謂英殖美帝亡我之心不死,香港回歸祖國形勢大好,一國兩制充分落實云云。回歸10年時,《財富》更發文,承認「我們錯了」。


韶光荏苒,轉眼回歸快17年,有感香港氣壓低沉,施政綱紀極速崩壞,重讀〈香港之死〉,竟然發現,預言逐漸成真。文章最錯的地方,只是預計所有激變在九七回歸一刻全部出現。


文章開宗明義,搞清楚所謂「香港之死」,非經濟上完蛋,香港繼續是億萬富豪的樂園,一個「能賺很多錢的地方」。但隨着香港「變成北京的殖民地」、「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以裙帶關係與貪腐方式管治」而「不再重視法治」,香港將變成「一潭死水」。


「英語將會凋零」、「倚賴廣東話與普通話」;北京的權力核心「將控制全部政府部門」、「立法會議員換上服從的人」、「選擇肯合作的法官」、這些官員將會受到「數以百計由中共派到香港的黨官嚴密監督與指導」、「大阿哥馴服傳媒,逼令自我審查」。


保住香港的誘因幾乎已「不存在」

還有其他預言,粗略看來,有七八成應驗,相比廟街的相士先生或任何一屆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承諾要做的事,命中率都要高。


回歸初年,每次有外國朋友新相識,知道我是香港的記者,寒暄幾句,打開話匣子,幾乎都是這個問題:「香港怎麼了?」,眼神有點憐憫,語氣彷彿慰問那些遭逢大變劫後餘生的災民,我總是答,其實,未見明顯的變化,真正變故,不會立即就來。


當年的中國政府,還重視國際承諾,「韜光養晦」四字外交真言,常掛在口邊;中央積極示範「兩制」,中聯辦等駐港機構,在香港政事上幾乎隱形;畢竟,香港回歸事小,以香港為楷模向台灣示範一國兩制才是千秋大業;1990年代末,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攻堅期,國企改造需要大量外來的人才資金與技術,香港的「窗口」、「橋樑」地位穩固,仍是會生金蛋的鵝。


俱往矣。當年這些要保住香港的誘因,對當權者而言,都幾乎已「不存在」。


一個衰敗與抗爭的大時代

經濟奇蹟下的中國,這近年,摸索了一條「經濟騰飛,政治鐵腕」的新路。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去年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彰顯黨的自信爆棚,鷹派抬頭。外交上,「韜光養晦」不聞已久,現在是「以我為主」,不管國際社會眼光,攻擊普世價值;經濟上,豪言打造幾十個香港,自然不需再把香港放在眼內;對香港,則強調「一國」之威權,盡貶「兩制」之自治;免費電視發牌一役,中聯辦儼如太上皇,游說議員投票,吹雞歸隊,明目張膽干政;政府則肆無忌憚搬龍門,有權就用盡,視民意如糞土,推翻官僚系統10多年來的諮詢,不理通訊局專家的建議,玩弄程序,自作主張而不解釋,然後說:我有權。


台灣人看在眼裏,什麼一國兩制樣板,原來是反面教材,盡皆笑話。


九七那次回歸,旗升旗落,都按劇本進行,其實無事可記。這個年代,我們踏入真正的回歸,一個真正的大時代,是一個衰敗與抗爭的大時代。留下的,請坐穩,扣緊安全帶。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