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以上的題目可能有點誤導,先此致歉。
所謂「出糧的旅客」,指的不是水貨客,也不是假扮旅客入住酒店去做評核的神秘顧客(mystery shopper)。
這個詞語是我十幾年前,在美國法律學院畢業後,加入某律師行,到紐約總部報道的第一天從另一個新仔口中聽到的。
紐約是美國、甚至整個美洲的金融中心,銀行尤其是投資銀行總部林立,律師行也是猛人雲集,各式各樣的基金更是恆河沙數。我就讀的法律學院的畢業生,起碼有一半畢業後的第一份工,會是在紐約。情况有點像去打木人行,既是繼續學習、磨練功夫,也是要去證明一下自己的能力和競爭力。
人才流轉 彰顯紐約生命力
僱用我的律師行,創立於1875年(可以說與香港差不多年紀),有律師超過500人(比香港律政司還要多100人),每年招聘的新律師就已經幾十人。
新人大多像我一樣,以前只是走馬看花式的到紐約旅遊過幾天,大家都有點大鄉里出城,也為未來的生活感到興奮。
頭一天到律師行報到,大家七嘴八舌的交換資訊。一班人之中有個土生土長的紐約人,自然成為我們的「詢問處」。他也很大方,為我們詳盡解釋了很多衣食住行的事情。記得他最後的幾句話:你們現在還不是真正的紐約人,只算是一團「出糧的旅客」(tourists with paychecks), 過幾年就會走了一大半,但總會有些留下來,紐約就是這樣才是厲害。
果然,兩年後有個好同事率先去華盛頓加入政府,同年我回來香港,之後幾年超過一半的人也陸陸續續地結束了在紐約的「出糧旅遊」。
其實這正是紐約作為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輻射力。人才要有進有出:新人帶來活力,以時間及精力換取知識及經驗。他們在適當的時候離開,一則騰出位子給再一批的新人,另外也會繼續為紐約帶來好處。很多同事轉到其他地方工作,當他們需要為所任職的企業和機構找法律服務,自然會想到娘家。
香港應成內地專才匯聚點
我回港15年,總覺得我們在這一點上還是想不通。讓多些內地有能力的畢業生來香港的金融和相關行業工作,讓他們做「出糧的旅客」,短期好像是他們賺了,其實長遠是為香港建立網絡,一些留下的更是歡迎。套我那個舊同事的說法:香港就是這樣才是厲害。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所謂「出糧的旅客」,指的不是水貨客,也不是假扮旅客入住酒店去做評核的神秘顧客(mystery shopper)。
這個詞語是我十幾年前,在美國法律學院畢業後,加入某律師行,到紐約總部報道的第一天從另一個新仔口中聽到的。
紐約是美國、甚至整個美洲的金融中心,銀行尤其是投資銀行總部林立,律師行也是猛人雲集,各式各樣的基金更是恆河沙數。我就讀的法律學院的畢業生,起碼有一半畢業後的第一份工,會是在紐約。情况有點像去打木人行,既是繼續學習、磨練功夫,也是要去證明一下自己的能力和競爭力。
人才流轉 彰顯紐約生命力
僱用我的律師行,創立於1875年(可以說與香港差不多年紀),有律師超過500人(比香港律政司還要多100人),每年招聘的新律師就已經幾十人。
新人大多像我一樣,以前只是走馬看花式的到紐約旅遊過幾天,大家都有點大鄉里出城,也為未來的生活感到興奮。
頭一天到律師行報到,大家七嘴八舌的交換資訊。一班人之中有個土生土長的紐約人,自然成為我們的「詢問處」。他也很大方,為我們詳盡解釋了很多衣食住行的事情。記得他最後的幾句話:你們現在還不是真正的紐約人,只算是一團「出糧的旅客」(tourists with paychecks), 過幾年就會走了一大半,但總會有些留下來,紐約就是這樣才是厲害。
果然,兩年後有個好同事率先去華盛頓加入政府,同年我回來香港,之後幾年超過一半的人也陸陸續續地結束了在紐約的「出糧旅遊」。
其實這正是紐約作為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輻射力。人才要有進有出:新人帶來活力,以時間及精力換取知識及經驗。他們在適當的時候離開,一則騰出位子給再一批的新人,另外也會繼續為紐約帶來好處。很多同事轉到其他地方工作,當他們需要為所任職的企業和機構找法律服務,自然會想到娘家。
香港應成內地專才匯聚點
我回港15年,總覺得我們在這一點上還是想不通。讓多些內地有能力的畢業生來香港的金融和相關行業工作,讓他們做「出糧的旅客」,短期好像是他們賺了,其實長遠是為香港建立網絡,一些留下的更是歡迎。套我那個舊同事的說法:香港就是這樣才是厲害。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