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最穩健的選擇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14日 06:35
2013年11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那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了。如果上世紀1960年代仍然是吶喊的年代,那麼1970年代就是默默耕耘的時候,到1980年代就開始收成。捱過了越戰和石油危機的苦,金融業開始暢旺,年輕人也可以一夜致富,醫療服務和教育水平也提高了,大家健康了,學識豐富了,口袋有錢了,不用再捱窮,接下來就想享受一下。那是一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年代。我們聽到許冠傑唱「先敬羅衣後敬人」,在電視上看到美國電視劇集《豪門恩怨》,1983年美國時尚雜誌Vanity Fair復刊。那時大家開始追求名牌,講求享受。


我們開始喝紅酒,要吃高級雪糕,喝蒸餾咖啡,讀《明報》,讀亦舒小說,看新藝城和德寶的電影,不再參加旅行團,不再去公共泳池。源自長春藤聯盟的preppy look也再一次流行起來,我們穿馬球恤,左胸上不是繡了Fred Perry的長春藤就是繡了Arnold Palmer的太陽傘或Munsingwear的企鵝或Ralph Lauren的馬球運動員。運動變成潮流時尚,如果可以的話,男人就去玩本來屬於上流社會的體育運動,去騎馬,去開帆船,去打網球;女人就學珍芳達到健身室跳健康舞。


1960至1980年代 從奢華漸歸內省

到1987年全球股災,這股風潮才開始減退,人才開始反思,錢並不是一切,名譽地位也並非生活所需,快樂不一定來自享受。大家開始關注環保,開始關注真正的健康,開始關心人。第一本《心靈雞湯》於1993年面世。1997年有《The Game》電影,到1999年有《Fight Club》,2000年有《American Psycho》。這些電影都在說,擁有一隻卡地亞金表、一室宜家家俬和一張代表社會地位的名片,都不表示你就一定開心快樂,名成利就不表示心靈富足。


在一片高呼回歸家庭回歸自然的口號聲中,年輕一代不想工作,他們寧願要更多私人時間。1980年代流行遲婚、同居;現在人人趕着結婚生仔。但與此同時,貧富亦愈來愈懸殊,經濟愈來愈主宰人類生活。我們一方面不想唯利是圖,但另方面卻不斷在經濟起跌中掙扎。我們一方面想遠離塵囂,但另方面我們知道去馬爾代夫的機票是很貴的。我們彷彿又回到六七十年代。


貧富懸殊 沒有夢想的新一代

在六七十年代,香港仍然是落後的,街道污糟邋遢,罪案也多,大家都住板間房。但我相信當年貧富人口的比例還沒今天那麼懸殊。今天我們人口多了很多,外傭也不少,從內地來的新移民又再一次多了,中產也朝不保夕,窮人(至少認為自己不會變得更富有的人)數量比以前更多。再加上交通和資訊發達,可以比較。以前窮人生活在木屋區徙置區,朝見口晚見面是一百個窮人;今天住劏房一落街,碰口碰面是一千個一萬個窮人,但同時又知道外面有十個富翁,二十個富二代,三十個在門口排隊買名牌。有得比較,就會覺得自己窮。再加上以前,好像明天會更好。現在跟人說夢想,也實在癡人說夢。以前可以發憤圖強,可以讀夜校,可以由低做起。今天你一出世就讀水皮幼稚園、沒學過樂器、沒跳過芭蕾舞、5歲都未擁有過iPhone,幾乎注定一世都不會有出頭天。今天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社會。


保值好表——勞力士

在八九十年代,我們可以買靚表,但不會當買表是投資,可以另類,可以接受更多不同的選擇。今天,我們着緊的只是錢,買表也不再純粹為了貪靚,表要保值。50年前,勞力士就是錢。今天,很多人仍然把勞力士當成貨幣,跟黃金差不多,是可以換回錢的。勞力士也着實是好表,當你沒有特別喜好,也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選擇時,而又想買表的話,又覺得朝不保夕的話,買勞力士好了。 


文 佘宗明《明錶》總編輯

編輯 胡可欣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