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彭飛舟﹕醫生的光環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15日 06:35
2013年11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日醫科生成了「富學士」,千百貧苦學生只能望門興嘆。兩間醫學院從善如流,答應為「公屋」學生提供資助,希望醫學生在畢業後回饋社會。今日私家醫生有可觀的收入,但面對公營醫院人手短缺,卻有業界代表嫌公營醫院在聘請兼職醫生的「出手」太低。不知私家同行在爭取更高回報的同時,有否想過為貧苦大衆伸出援手,和公營醫生攜手減低公立醫院的壓力呢?


「出手」太低?

記得在我第一日踏入醫學院時,已有教授提點所有學生如想要「發達」,便不要入醫科,這並不是說私家同業不能追求高收入,而是要將心比心,以濟世為懷和懸壺濟世之心,去建立社會和病人的信任和服務社會。本人在公營醫療體系工作多年,常常遇見同學和舊同事定時回醫院幫忙。他們十分投入兼職工作,只因這是一份有意義的工作,而不是為賺取豐厚的回報。


香港公營醫療政策是高度補貼的全民醫療系統,兼職一般是以節數為基本單位,以配合公立醫生的團隊工作模式。最近,有同業提倡公立醫院以「計件」和「計時」的方式來增聘兼職醫生。從私人執業醫生的角度,以上提到的支薪方式是私院上班的常態規律,原因是私家急症數目不多,也不需要向巿民交代收費上限。但將計算方法搬到公立醫院,除行政費激增外,可行性亦成疑。


公營醫院要面對大量急症和重症,試問怎能以「計時」工作來應付突如其來的緊急事件和病人呢?在緊急關頭又如何能「計件」呢?試試想像一下,在人頭湧湧的專科門診外,月薪的醫院同事鄰房坐着一個以件工支薪、湊夠數便收工的同事,會否影響士氣呢?

公營醫院有別於私人執業,醫護需要遵從許多公共機構的規則和財政原則,特別是醫院的服務承諾絕對不容有失,例如24小時全天候運作、緊急救傷和公共衛生危機,都需要各專科部門的團體合作,十分依賴全職工作和崗位互補,個人自由度一定不及私人執業。


另外,醫管局雖然是非政府醫療機構,但花的每一分每一毫都是公帑,目標是提供一個安全網給有治病需要的巿民。在公共資源有限的大前提下,加上員工薪金開支已佔醫管局財政逾70%的現實,公立醫院不可能與私人巿場爭一日之長短,亦無法以私家醫院的「高薪」去挖角,因為公營醫院是不可能追上市場調節的速度。今日,我們十分慶幸有一群願意留守公營醫院的醫生,他們在人手緊絀的情况下,繼續緊守崗位服務貧苦大眾和救治危疾重病。


醫生的光環是來自奉獻精神和救傷扶危,希望同業能多點支持留守公營醫院的醫生,也多點體諒公立醫院在兼職安排有運作上的限制,而我相信醫管局也會繼續盡一切努力在兼職自由度和運作規範兩者間達至平衡。


作者是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