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超強颱風「海燕」上周橫掃菲律賓中部,造成重大傷亡,超過1000萬人受災,菲律賓宣布進入災難狀態。中部城市塔克洛班遭中心風力達每小時315公里的「海燕」蹂躪兩個多小時,已幾乎被夷為平地,市內交通及通訊中斷。不久前,香港亦受中心風力達每小時205公里的超強颱風「天兔」影響,還幸「天兔」最終偏離預測路線,對本港造成的破壞較預期為輕。「天兔」是天文台今年第6個需要發出1號或以上風球的熱帶氣旋,也是年內第二次需要懸掛8號風球,情况較為罕見。然而,隨着地球暖化,颱風的數量和強度將逐漸增加,香港遇到嚴重災情的可能也愈來愈大。天災無可避免,但充足的準備可以減低天災造成的影響。
本地新聞傳媒的颱風報道,一般着眼於即時的傷亡和經濟損失,而政府呼籲市民採取防風措施時,亦多半從減低即時傷亡和破壞的角度出發。然而,從公共衛生學的角度看,颱風也會帶來另一些健康風險,例如,伴隨着颱風而來的持續暴雨會增加因食水和農作物受污染而引致的腸道感染個案、持續潮濕導致霉菌滋生可以令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上升,而颱風中損毁的金屬設備所釋放的鐵鏽會增加傷口發炎的可能。
充足準備可減低天災影響
由英國牛津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於2011年成立的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為了解本港市民的災害健康風險意識和自行應付災後健康風險的能力,由去年開始進行一項相關的研究,初步結果顯示大部分香港人並未意識到災害對香港的威脅。在自行應付災後健康風險的能力方面,調查發現很少市民曾接受急救訓練,急救箱和滅火筒亦非大部分家庭擁有的應急設備。香港完善的醫療基礎設施,可能令市民產生錯誤的安全感,忽略了災害對健康的威脅,因而未有為這些健康風險作適當的準備。然而,一般以至緊急醫療服務的資源,可能因災害的發生而變得緊絀,例如上述颱風對交通及通訊造成的嚴重干擾。政府及相關的研究機構因此有需要在提高市民的災害健康風險意識方面下更多工夫。
研究亦發現市民最信賴來自政府的災害資訊,因此,政府的災害資訊夠不夠清晰,將影響市民採取的災害應變措施。天文台在9月發放有關「天兔」襲港的資訊方面,明顯較從前主動,顯示了災害風險管理的意識。機管局亦提前一天宣布,自翌日傍晚6時起停止所有航班起降。這樣雖然對航空交通以至經濟活動帶來一定影響,但卻有助預防一旦颱風正面吹襲所引致的混亂和風險。
作者陳英凝是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黃智誠是研究所經理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