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電車叮叮到站。
穿越熙來攘往的街巿,終於看見了藍屋。
雖然滿街的車房偶爾傳來維修聲,在灣仔,石水渠街還是讓我找到遠離煩囂的喜悅。
可是當我深入這個社區,卻是一步一憂心——這裏好像正步大坑的後塵。
與老區不大協調的店舖和建築愈來愈多,車房之間,過百元一碗麵的華麗麵店開業,後街的西餐廳光天白日也像沒開燈一樣。
然而,這並非單純的改頭換面。
港島車房所剩無幾,石水渠一帶就儼如一個大工廠,當各有專長的車房逐一被毫不相干的店舖取代,在附近工作十多年的社工阿民說,「像工廠愈來愈少部門,整條生產線成本上漲」,到頭來,喊苦的不止是車房的人,還有港島的司機,和天天依賴交通工具的我們。
另一個大坑將誕生?
在藍屋保育項目開始前,石水渠街雖然與灣仔核心地帶如莊士敦道、修頓等只隔一兩條街,卻很少人留意。除了因為這裏車房多、食肆少,大概還因為這裏是一條向山走的斜路。在這裏的聖雅各福群會工作十幾年的阿民,大學讀地理,從這條看起來不算很斜的斜路開始,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和發展。「港島從前是一塊巨形花崗岩,沒有大片平坦的地方。我們現在行的平路,如莊士敦道、告士打道,都是在英國人佔領香港後填出來的,海岸線原本在皇后大道東,石水渠街、堅彌地街有暗斜,可以知道這是比較老的社區。亦因為斜路,不是有太多人願意走進來。」不過,阿民說香港人比較把這看成問題,「內地人反而不大怕行路」。
這次阿民帶我從皇后大道東走上去,「用雙腳和雙眼觀察社區,感覺這裏與平時從地鐵站走出來的那個灣仔有什麼不同」。從街口望去的石水渠街,這種角度我們都不陌生了,自從藍屋保育喚起人們關注之後。不過其實這裏已改變不少,尤其藍屋對下一帶,只在賣樓花的階段就一度成為話題的精品豪宅;文具店一直都在,不過前方的茶餐廳已搬進橫巷,舊舖已架起圍板,即將變做酒吧。
所以說,我們都憂慮這裏會是否另一個大坑。在高檔咖啡室進駐以前,石水渠街、與它平行的堅彌地街,和當中幾條短小的橫街,委實是一個輕工業區,車房成行成巿不在話下,五金、冷氣工程、裝修,都聚集這裏。今天阿民帶我一步一步走,只不過是幾條小街的範圍,他已說了五個即將起變化的地方,「這間五金店,嚟緊會變咖啡店」、「這個地盤會起酒店」,然後他說:「驚,無得我唔驚。」人們說,社會發展變遷是規律,阿民不反對,只是他更關心這些改變如何影響周遭,「有意還是無意呢?」作為後來者,是否應尊重社區裏本來的生活?例如,車房與車房間的酒店地盤,將來開始營運了,是否就經常投訴這裏的維修聲音太吵耳,然後車房要逐漸消失?
車房充斥 互相補足
「別看都是車房,每個車房都各有專長。」雖然都懂得一般的維修,可是抬頭看它們的招牌,有的專門做冷氣,電池、潤滑、高壓喉、輪胎,甚至仔細至「油渣車裏的塵筆」,都是一項專門。街口地舖不小的兆昌,最多外國客人,「外國人要整車,喜歡站着看你如何維修,請教你、跟你學,這個車房能提供這種服務。少東在外國留學回來繼承父業,說得一口流利英語」。阿民說,車房之間的關係,不止於競爭,還互補不足,一個車房可以維修好一輛車,往往都因為有其他車房提供某些配件、原料、服務。「這裏好似一間大工廠,每個小單位互相攞貨。」阿民不願見到的是,倘若突然有一間消失了,純粹因為被更大勢力的財團吞沒了,換上其他九唔搭八的店舖,整條生產線的成本就推高了,而這不止是車房面對的事,他覺得,整個港島的司機也受到影響。「你看這裏,很多搵食車都來這裏整車。港島愈來愈少車房,將來司機們都要過海整車嗎?交通費上漲,是整個社會的事。」
1. 7-11孖住兩間在左近
這個年頭,要在被豪宅、酒店圍堵的環境下仍然站得穩,大概就要自己是業主。街角的文具店、橫巷的士多,聽說都是店主自己擁有舖位。阿民說,上面有間小學,學生放學都會經過這裏走下山,以為士多生意還不錯。有天他跟士多老闆娘說起,老闆娘卻說,現在的小孩子都不愛流連士多了,父母早就在超級巿場給孩子買好零食帶回學校。「和他們談天,往往會從中知道這個社會怎樣變遷。」
士多不再是孩子天堂
然後,我們從文具店再向前走幾個舖位,看到了詭異的景象,居然有兩間7-11並列開店——一間正在裝修準備開店,另一間已營業多時。阿民說,從第一間便利店數起,三個地舖都屬於同一個業主。本來便利店在第二個的地舖,但業主現在打算把它與隔壁打通,開一間大酒吧,於是就要便利店搬到另一個舖位。真相大白,不過我還是對有錢使得鬼推磨的氣勢很錯愕,「這就是大財團的勢力了」。
2. 車房區建酒店 「用途兼容」?
堅彌地街上,塵土飛揚,這當然是因為車房裏維修工程不斷,不過車房之間,在慶雲街交界,已有幢舊樓倒下,即將要建酒店。翻查資料,慶雲街十七及十九號在前年獲批准,由兩層高的住宅,改建為二十五層高的酒店,提供最多七十八個房間。
申請書裏,說這個計劃「與鄰近的用途是兼容的」。雖然,我們都無法想像遊客住進車房區裏會是怎樣的愜意,但建酒店事在必行,而這對周遭環境是必然有影響的。例如,酒店會擴闊慶雲街及堅彌地街的行人路,也例如,酒店外的電單車車位,正研究因酒店而搬到石水渠街。而阿民說,這只是一個開始,他指着慶雲街,「這裏還會建另一幢酒店」。
3. 教育中心改建未輪到公屋
在皇后道大東與堅彌地街轉角的粉綠色六層建築,看上去好像一間學校,但牆上大剌剌寫着「教育局呂祺教育服務中心」。不過,這裏從前的確是學校,早期叫做灣仔書院,後來是一九五○年代創立的呂祺官立小學的校舍。至一九八○年代,小學停辦,才改為主要處理學位分配的教育服務中心。
去年,政府覓地建住宅,找到來灣仔這個中心,認為這裏連同後方的灣仔分科診所,可改建私人住宅,提供約二百五十至三百伙。不過,阿民有更好建議。「既然是蓋住宅,為什麼不可以是公屋呢?」他說,石水渠一帶的唐樓,有不少劏房及板間房,「灣仔區在金融核心區外圍,需求大量勞動力,但這些工人薪水不高、工時長,多在區內找可負擔的地方租住」。區內對廉價住宅有需求,「為什麼一定要建私人樓呢?」
4. 車房叔叔愛的手作咖啡
幸好趕得及來這間人情味濃厚的街坊咖啡店。堅彌地街與景星街的轉角,小小的Me Plus去年開始在這裏經營。Carmen是這裏的老闆,也是唯一的員工,雖然店舖面積不到二百呎,但午膳時候,還是忙得七手八腳。這天來到,午餐有蒜香番茄雜菌扁意粉,只三十八元。在灣仔區裏,街巿裏的熟食檔吃碟頭飯都要這個價錢,「我盡量希望是用平民化的價錢,賣一些合理的食物」。車房之間,別以為大叔們只愛到茶檔喝鴛鴦,Carmen親自調製的咖啡,有不少捧場客,才一年時間,牆上貼滿客人的積分卡,都是喝過會回頭的長客。Carmen曾住在堅彌地街,喜歡灣仔的舊區,她從文員轉型學冲咖啡,第一間店初試牛刀就選在這裏。
採訪趕在結業前一天
除了星期日,她天天坐在店裏看石水渠這一帶,Carmen說,她在店裏感受最深刻的,不是居民帶給她的街坊情,而是地舖之間的守望相助。「有什麼事發生的時候,人人會從店裏探頭出來看。」像電影裏頭的情節,我們熟悉但久違了的畫面。「例如有車從大街轉進來小巷,不小心刮花了街角的店門,店裏的人可能太忙沒為意,反而是鄰店的人看到了,走出來替他主持公道。」而身處在車房之間,Carmen的店能提供聚集的地方,附近車房的、地盤的人,時不時走進她的店,不一定買咖啡喝,有時沒頭沒尾逗笑兩句就又回到自己的崗位。不過,我來尋訪Me Plus的這天,Carmen說,「明天就結業了」。她沒說租金是否負擔不來,只道一年前,這舖大約價值四百萬,今年,業主把舖出售了,一千六百萬。我問Carmen,會否再物色地方東山再起?「想是這樣想,希望找到合適的。」
5. 街坊聚首製有機食品
阿民有份打理的土作坊,位於堅彌地街的斜坡之上,是聖雅各福群會開辦的社企,專門售賣有機食物。甫踏進店裏,就嗅到一陣濃烈的芝麻香,原來幾個街坊在舖後做芝麻糖。而陳列架上一瓶瓶的產品,看真一點原來是用附近茶餐回收來的藍妹啤酒玻璃樽,「啤酒樽來說,它的招紙最易移走」。阿民說,店舖吸引到的客人大多來自堅尼地道的中產主婦,同時凝聚了一群灣仔基層街坊在舖裏工作,這種區內的交流是意想不到的,卻又很難得。
文 陳嘉文
圖 陳淑安、陳嘉文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