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期和大家介紹過環保升級再造家俬,今期繼續在生活中尋找和木有關的好設計跟大家分享,並淺談一下本地產品設計的路向。
著名本地產品設計師利志榮(Wing),先後於香港理工大學及法國巴黎工業設計國家專上學院,完成產品設計學士及碩士課程,在巴黎設計公司任職期間,接觸各類世界知名品牌設計案子的經歷,加上回港後在飛利浦工作了一段日子,1998年利志榮便成立自己的設計公司──Milk Design,提供各類型的產品設計項目,贏得不少獎項之餘,客戶更陸續遍及世界各地,及後並於2002年創立一生活品牌Feel Good Home,以環繞人作為主題,把產品、 人、人的需要和情感連繫起來,創作出一系列簡約而流露質感的產品。
產品設計師眼中,木材有何特點?
由邀約訪問到傾談期間,Wing都一直謙稱自己其實對木材不太熟悉,那為何他有不少創作都有運用木材?這材料又帶給他什麼感覺呢?「我本身喜歡木材這物料,它給人一種自然、素淨、平和而溫暖的感覺,與其他物料不同的是,木材的顏色和紋理都獨一無二,愈少後期加工處理便愈能展現其天然美態。因工作室在柴灣,不時會在附近撿到一些木材剩料或破損了的木傢俬,故也會拿來創作,若說認真地把木材運用到產品設計上,印象中第一件產品是一盞有趣的花形燈,透過拿起和放下花朵去控制燈的開關,一來花和木有關,二來木是絕緣體,便順理成章使用木材,並需接觸相關的木工技術,才能把藏起零件的方法和產品的造型結合起來。其實身為產品設計師,因應不同的產品和想法便會運用合適的材料創作,也沒有特別偏好。」
傳統技術和工業生產怎去平衡?
那後來的板櫈和浴室小傢俬的設計,都是使用木材的,是基於什麼創作概念的呢?
「因為成立了Feel Good Home這品牌,顧名思義,我們想設計一些屋企用的產品,浴室用品是其中一個系列,想到浴室那種放鬆、舒服的感覺,便選擇木這種質樸自然的物料,並由一張小板櫈發展出一些掛毛巾、放置替換衣服的架子,帶吸盤的小掛鈎和掛於門後的木衣架等等。在木材的運用上,一方面希望保持其原貌,不添加額外的塗漆,連經切割後的邊緣也不作過分打磨,盡量保持利落的線條,並且結合傳統的入榫技術和上螺絲的便捷組裝。其實入榫或互相扣着的接合方法在不同國家都有類似的使用,但當要量產時,畢竟較難只倚靠這些技術,適量地加入現代工業的生產模式,希望可拿揑出一種平衡的狀態。」
設計如何加入環保概念?
談到產品設計概念,當然不能不提已盛行了好些日子的環保意識,Wing在這方面的意見,可說是提醒了如小弟般不諳生產過程的消費者。「環保概念基本上可分為設計者、生產者和消費者三方面,也有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層面。首先,正如念設計時強調的『Functional』,『功能』是一件產品最重要的考慮,減少不必要的花巧也是設計師和客戶可做到的範圍,例如現時很多產品零件都減少了電鍍效果。另外,設計出來的產品「耐用」也是某程度的環保意識,到進入生產階段,如何在過程中減低耗能和污染,減少配件或包裝等,通通和環保有關;然後,身為消費者,購買產品時避免盲目追趕潮流,並留意用完的產品是否可回收等,亦是為環保出了一分力。例如塑膠,大家聽起來好像是很不環保的物料,事實正好相反,如果運用得當,例如以打碎的方式處理,塑膠是可以循環再用的材料,所以環保設計牽涉到的層面,絕對不只是選用回收物料創作咁簡單。」
港式風格是否存在?
Wing的工作室其中一樣最吸引筆者的,是他一櫃子的舊物收藏品,其中大部分是香港的老東西,特別是一些老牌子的包裝罐和盒子,還有曾經非常風光的塑膠產品,不但見證了歲月流逝,也引發了我的好奇,處於今時今日的「地球村」,香港設計在世界上是否有一種Hong Kong style的形象?「哈哈!這個問題我也不斷在思考,因最近正接了一個project,是以表達香港為主,以前香港的產品或許仍有一種既定的形象,但香港是個modern的城市,變化很急促,現在實際已搵唔到有好強香港style的東西,無論是物料、pattern等等,所以說不定現時已沒有一種Hong Kong style存在,相反有時覺得很多東西設計出來後點解好似好日本style?另外台灣那邊也愈見一種透過文化和技術而產生的style。」
總括而言,無論Hong Kong style是否仍然存在,面對全球化及世界品牌的大型量產模式,如Wing所言,促進了技術層面上的開發某程度是好事,但作為消費者,除了着眼價錢,產品的質量、創作者的巧思和精彩的手藝,也是值得我們欣賞之處,尤其是一些常用的東西,合用而耐用的話,即使價錢貴一點點,把日子平均除開來,還是抵用的。
後記
「磨∼利∼刀∼磨∼較∼剪∼叉刀!」筆者小時候久不久就聽到走廊有位伯伯帶鄉音反覆吟唱着這句以招徠生意,然後,媽媽就會帶點焦急地吩咐我把家中的菜刀和剪刀拿給伯伯去磨利。這種珍惜物件的思想,隨着磨刀伯伯一起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血汗工廠生產的廉價產品,在貼上冠冕堂皇的品牌標籤後,卻往往讓我們覺得物超所值,繼而對物件的價值觀都變得無情,要在家中找到一件有年份的東西,除了自己便無其他。其實一件東西最珍貴的價值,往往是隨時日產生的故事和感情,想把家中的東西變成無價寶?唯有添上歲月痕迹和回憶的東西,才是每個家中的經典產品呢!
觸木Q&A
1. 木製產品和其他素材產品有何分別?
答:首先因木材是一種永續的天然材料,只要不過度砍伐,並有計劃植林的話,基本上木材是不斷可再生的材料。
另外,木製品生產時帶來的耗能或碳排放等問題,是各種素材中最低的材料之一,而且生產後剩餘的碎料或木糠最後仍可成為合成板、燃料,甚至寵物如倉鼠等的安樂窩,是少數能物盡其用的素材。
2. 除了家俬,木材還適合創作什麼?
答:木材還是室內裝潢不可或缺的選擇,例如木地板、天花線、地腳線、木門等,其暖色調使人產生溫暖舒適感外,破損了也能翻修而不用完全更換。而木材亦適合當不同東西的手柄,具隔熱和絕源效果;還因軟硬適中、量輕,是食具、廚具或文具的主要材料。此外,木材抗壓耐磨的特性,也適合作為運動用的球拍、球杆、球棒等。當然不能數漏各類樂器啦!因透過木材產生的聲音共鳴是最悅耳的。
3. 木製品是否很難保養或容易發霉?
答:在香港潮濕的亞熱帶氣候而言,木材發霉的風險相對較高,但其實大部分木產品都已加上一定的保護層,而且不論任何物料,想要耐用,保養的工夫少不了,例如定期以蠟或油抹抹便可。說到底,木產品如果難於保養,又怎會有這麼多木家俬或老東西,能保存至今幾十或幾百年呢?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文 天仁
圖 天仁、受訪者提供
編輯 顏澤蓉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