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城市花園系列,將會介紹一些有心人,如何在狹小香港,身心疲累環境下,打造屬於自己的綠色小天地
一個人為了喜歡的事,為了夢想,可以做些什麼?
曼荷小姐,半生與植物打交道,在市政局年代已負責園藝綠化等工作,每天接觸花花草草。
公餘時間,也想多接觸植物,在居住的屋邨陽台種有植物百盆,她仍不滿足。
十年前,租了粉嶺一塊荒地,辛苦搭建三個大花棚,種近千棵植物,這自家小天地,成了花友們的聚腳點,一起賞植物談花經。
晚了,睡在貨櫃;朝早醒來,享受隨晨光而來的青草氣息。
十年過去,租約年底屆滿,現在鄉郊一地難求,曼荷沒信心可覓地再租,有沒有不捨?「當然有,但我實現了夢想」。
曼荷看着植物,依舊笑得燦爛。
經朋友介紹下,認識了曼荷,一個愛植物愛得徹底的人。植物種類繁多,有人特別愛蘭花,有人愛肉質類植物,有人愛香草,有人愛種生果蔬菜,問曼荷喜歡哪類植物?「花草樹木生果蔬菜都好鍾意!由播種開始,看着它們成長感覺好開心,當花開得燦爛,植物長得健康,就是最好的回報。」她在家中陽台種植,陽台掛滿鐵鈎,將植物分三層種在陽台上,善用每吋空間。「每朝一起身,就看到植物。」曼荷開心說。
植物園 小天地 十年情
曼荷昔日工作時認識了許多園藝義工和導師,大家志趣相投,她有天忽發奇想,何不租一塊地,搭花棚?「那就可以一齊玩!」於是她四出尋找,最後找到了一塊近二萬二千呎的荒地,曼荷形容,當時的草長得像人那麼高,一班義工朋友幫手,除草搭花棚砌磚路,由早上做到晚黑,午飯時間在田中煠菜煮麵,同心合力,兩星期「種出」這個小天地。
小天地位於粉嶺的鄉村,眺望八仙嶺,遠處只有三層高的平房,環境恬靜。花棚分佈在草地的左右兩旁,植物數之不盡,觀葉類、賞花類、蔬果類、多肉和仙人掌類等等,分開種植,以便照顧和欣賞。我們坐在花棚旁的椅子上聊天,十個年頭,曼荷在此度過了多個春夏秋冬,她說:「現在是最舒服的時候,天氣涼快,微風吹送 ,陽光暖和,伴着蟲鳴鳥聲。」這種大自然的和諧,非親歷其中,難以感受得到。曼荷偶然和花友在這裏過夜,「晚上看星星,睡貨櫃;天蒙光時,地上有一層霧氣,好靚!」
三大花棚 常見罕見樣樣有
記者走進花棚,猶如走進植物園,被植物重重包圍,常見的、少見的,近千棵,它們主要來自繁殖、購買、朋友間交換、送贈,甚至寄養。甫入花棚,先被一些紫色葉的姬鳳梨吸引,廿多盆放在一起,色彩奪目,走前幾步,有些植物在地上生長,「這些叫噴煙花,花粉會噴灑出來」,還有葉片像飛機的飛機仔、的骰可愛的迷你倒手香、擁有虎紋的虎紋鳳梨,愈看愈有趣,一步一驚喜。
曼荷笑言,在家種植和花棚種植最大不同之處是,在花棚種植可以不用考慮植物大小,看到喜歡就買,所以這裏有些大型植物。
在曼荷眼中,每一種植物也有其性格,要它長得漂亮健康,得要花心機栽培,當看到一片充滿朝氣的綠色,心情豁然開朗。這個小天地,成了花友們聚腳點,數十人一起在此賞花,談花經,交流種植心得。
花友種植高手 天天幫忙打理
曼荷住在彩虹,每星期兩三天千里迢迢坐地鐵來粉嶺,之後轉小巴,再走一段路到來,平日得靠棠叔幫忙照顧植物。棠叔是種植高手,種植年資超過半世紀,和已故植物學家胡秀英教授是老友,一九五一年加入香港大學,由植物管理至標本室的植物校對,也是棠叔工作範疇。棠叔今年八十有多,早已退休,但對植物的熱愛從未減退,「胡教授曾跟我說,『如果喜歡植物就一世』,她說的沒錯」。棠叔多年來住在曼荷的小天地,天天幫手照顧植物。說到他的最愛,滔滔不絕,話中帶幽默和道理。「我們離不開一花一草,衣食都和植物有關。成家立室,兒女長大有獨立生活,他們不陪你,但植物會陪你,每朝起身打開窗,植物同你say hello,父母也未必會在你隔籬跟你說聲早。」小天地關閉後,棠叔會搬回家中居住,雖然沒可能像現在每朝能面對近千棵植物,但以棠叔的性格,他會打造另一個綠色小天地。
圓夢,賺了快樂時光
花棚的地年底便租約期滿,業主不續租,曼荷希望將來有機會覓地再來。回顧十年光陰,與花友和植物共處的快樂時光,早已賺得滿滿,雖然不捨,但沒有遺憾,因為,她實現了夢想。種植多年,曼荷和植物的關係亦師亦友,「從植物中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看到植物生老病死,明白到做人不要太執著,更要把認識的貢獻社會。」所以,她定期與老人中心及社區組織合作,教導老人家及情緒病患者種植,透過植物帶給別人歡樂。
花園招募
不管是花園、天台、平台,或家中不起眼的角落,只要你是種植愛好者,願意和人分享打造綠色天地的點子,歡迎你將聯絡方法電郵至pmli@mingpao.com,一起鼓勵更多城市人種植!
文 李佩雯
圖 陳淑安
編輯 蔡曉彤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