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星級專欄》逢周一至五推出,梁詠琪(周一)、森美(周二)、黎芷珊(周三)、糖妹(周四)與周秀娜(周五)輪流執筆,以輕鬆、嬉笑怒罵寫出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及娛樂圈百態,與讀者分享藝人處身娛樂圈的真真假假。
前陣子,我為愛護動物協會創作了一首宣揚愛護動物信息的公益歌《你怎麼捨得傷害我》。此次的填詞人陳少琪及策劃人陳嘉上雖然事務繁忙,但同是愛動物之人的我們,眼見社會上實在有太多虐待動物的事件每日不停上演,以及年復年的狗肉節依然興旺,我們希望透過音樂,一個比較軟性的渠道,去感染年輕一代重視遺棄及虐待動物的社會問題。MV中,各歌手面上畫上貓鬚,演繹動物和人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動作與感覺,希望帶出動物和人一樣,也能感受傷心和驚恐的信息。上星期發布歌曲MV後,不到一星期已有過1600萬的點擊率,可見新一代對愛護動物的關注度極高,令我們喜出望外。
近年於內地為保護動物免受傷害的聲音已愈來愈廣泛。自從網絡世界的社交網站被廣泛使用後,我們已能隨時隨地透過朋友的轉發,或民間組織的發帖,比以前更易接觸到更多虐待動物的新聞或圖片。這不但挑起愛動物人士的神經和抗議聲音,網民更多次自發追蹤搜索及公開虐待動物者的身分和資料,利用輿論壓力令虐待者受懲罰或公開道歉。例如早於2006年一條顯示一位衣著性感的女士踩着高跟鞋,用又尖又幼的鞋跟插穿幼貓兩眼的虐貓影片,於網絡上迅速傳播,及後由網民不消6日便人肉搜索出這位女士及有關事件的來龍去脈,效率完全不下於警方的辦案速度,及後有關人物也公開道歉及得到懲罰。這些例子在現今的網路世界已見怪不怪。
網絡能集合民間力量,固然有它的好處,但同時由於網路缺乏實體界線的特性,各種資訊傳播的速度更快更廣,這些虐待動物的血腥殘酷行為,到成年人的眼裏當然會遭受批判,但同時家長們也擔心資訊太容易滲入小孩或年輕人視線內,令他們有樣學樣。不過有心理學家認為,虐待動物的人多來自破碎家庭,童年可能有過傷痛經歷,以致自我形象低落,有種社會邊緣性格,缺乏同理心,如果在外的人際關係不好及跟家人的親密感不足,便會造成比較無情冷血的情緒,可能會把動物當成沒有生命的玩具去處理;或將曾被虐待過的怨恨投射於無力反抗的動物身上,以平復情緒。所以說到底,外來影響還是次要,小孩的成長背景和健康的家庭關係始終是最關鍵的因素。
(待續)(逢星期一刊登)
梁詠琪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