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有效管治離不開政黨政治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18日 06:35
2013年11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經過回歸16年的試驗,誰也無法否認,若繼續排拒普選,特區根本無法好好管治,但普選同樣並非萬應靈丹,各方政治力量必須放下怕政黨政治的心魔,讓香港真正落實民主,行政立法關係才有機會理順,政治人才方能透過政黨的訓練培養起來,有效管治才有機會實現。在可見將來,香港也難有政黨一黨獨大,無論哪個黨派勝選,都極可能要組成聯合政府,各政黨必須加緊培訓政治人才,為即將到來的普選做好準備。


普選將於2017年到來,香港各方政治力量正醞釀大變,本報特舉辦「特首普選與有效管治」系列座談會,今日刊出的座談會(刊A26、A27)主要探討如何在落實普選後達至有效管治。回歸16年以來,多種管治方式都實驗過,但不論董建華、曾蔭權還是梁振英治港,管治都陷入僵局,原因很簡單,在香港這個早已高度開放的社會,公民社會成熟,一日不落實普選,都無法解決政府欠缺認受性的問題。普選,是絕對不能逃避的。


普選後若不許政黨執政

可能重蹈現時管治覆轍

如今中央政府已承諾2017年可以實行普選,各方也正就政改方案爭拗得如火如荼,但不能否認的是,單靠普選行政長官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若特首必須由非政黨中人出任,即代表香港不容許政黨政治,即使落實普選,仍可能出現一系列問題,包括﹕


一、政府有權無票——特首非以政黨代表身分出任,與立法會內的政黨無法建立緊密關係,政府推動政策時依舊單打獨鬥,連建制派也不支持政府議案的事件勢必重演;

二、無法培養足夠政治人才——政界名言曰﹕政治人才是要在政治鬥爭中培訓的,而香港目前最缺乏的,正正是懂得面對公眾、爭取公眾支持的政治人才,這些人才不會在普選特首後就突然湧現的,也需要時間去磨煉。


三、無法建立有效執政團隊——特首非政黨化,內閣自然也須非政黨化,不是來自公務員就是專業或商界人士,但成效如何?從過去3屆政府的亂局就可想而知。


單有普選,但政治制度不改,管治不可能改善,不單可能重蹈現時政府的覆轍,甚至可能較現時更差。屆時反對民主之士自會以此為藉口,借勢攻擊香港根本不適合推行民主,把香港再次推向政爭的泥漿摔角中。


縱觀其他推行普選的國家或地區的經驗,落實普選後,政黨政治根本不可能避免,亦只有這樣,有效管治才有機會落實,香港也不例外。普選特首只是政改的第一步,下一步應該是容許特首由政黨代表出任,行政機關才可得到立法會的穩定支持;政治人才只能從政治鬥爭中培訓,政黨就是最佳培訓場所;特首當選後不再是一人單槍匹馬走入政府,而是帶同自己在政黨內早已「埋班」的團隊,共同組成內閣成為執政黨。這才是民主制度應走之路。


香港政黨目前四分五裂,在可見將來不論是建制派還是泛民,都難以出現一個獨當一面、可以一力執政的政黨,因此,不論是建制派還是泛民贏出特首選舉,都勢必要聯同其他政黨合組聯合政府,才有機會在立法會取得穩定多數。這將衍生更多的問題﹕


香港的政治光譜分成兩條主軸,一是政治意識形態,二是經濟民生,若由泛民與建制派組成聯盟(例如民主黨加工聯會),雙方在經濟民生立場上較為接近(如最低工資、輸入外勞等),但在政治立場上卻南轅北轍,雙方如何協調?即使由建制派組成執政聯盟(如民建聯、工聯會、經民聯等),也不代表沒有問題,它們在政治主軸上自然立場一致,但在經濟民生主軸上的主張同樣「火星撞地球」。


這些問題看似難解,但並非無法調和。政治學者方志恒就提出,外國經驗告訴我們,有效組成聯盟政府的關鍵,是需要在立法會掌握基本多數(Simple majority),多數聯盟應該能夠在主要政策上達成共識,並簽署聯盟協議,列明共同支持的政綱,但同時應加入「agree to disagree」條款,令參與政黨可說明在個別議題上持不同意立場,盡力做到「求同存異」。


黨派應放下歧見

談判桌共商前路

今天來談這些建議看似遙遠,但其實普選距今已經不遠,普選後的世界該如何運作,各黨各派好應放開政治歧見,走到談判桌前,認真商議。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建制派還是泛民各方政治力量都必須認清一個事實﹕若不想香港的管治繼續爛下去,普選是必由之路;若要普選後的管治成功,政黨政治不能避免;若要政黨政治成功,今天就要開始籌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