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長期病患家人受壓多不願訴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18日 21:35
2013年11月18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罕見疾病患者或傷殘人士承受生活上的壓力,而照顧他們的家人也不好過,不少都長期受壓而無渠道發泄。有照顧者說,其子長期患病,有段時間其丈夫亦患病留院,令她感到焦慮無助,出現抑鬱的徵兆,每天獨自在公園來回踱步。有義工籲政府應對照顧者提供更多支援。


潘秀風與丈夫育有一子建希,現年26歲。兒子3歲時仍走路不穩,行樓梯時更為嚴重,最後被診出患有肌肉酵素高;10年前建希的病情更惡化,腰部乏力,不良於行。潘秀風憶述,當時她與丈夫都不能接受兒子患病的事實,但兩人都不敢面對,各自偷偷哭泣,生活有如墮入谷底,不知可向誰傾訴。更令她痛苦的是,其丈夫家人都不能接受,更將責任全數歸咎於她,丈夫媽媽指摘她「一定係你遺傳個仔」,令她自責不已。


不敢回家 公園來回踱步

數年前,其丈夫因脊骨神經痛入院一個月,她一邊要在家中照顧兒子,一邊要去醫院探望丈夫,每日兩邊走的生活終令她壓力爆煲。她當時每日不敢回家,寧願獨自在公園來回踱步逃避現實,曾經想過要放棄兒子,但想到兒子沒人照顧便打消念頭。後來在社工的幫助下接受輔導,情况方得以改善。現時兒子擔任補習工作,在家中負責接聽電話,可以自力更生,令她倍感安慰。


另一名照顧者林耀國本身患有小兒麻痹,需以輪椅代步。30年前,他不理別人眼光,決意與患有痙攣的女朋友結婚。多年來,他雖感到壓力,但懼怕別人指摘他「自己攞嚟」,令他曾患上抑鬱症。他認為,男士一般比女士難以宣泄情緒,不願向人表示自己真實感受,故所受的精神壓力比女士更大。


潘秀風與林耀國均表示,透過社工認識到更多同路人,一起交換經驗,令他們感到終於找到人明白自己,希望更多照顧者可以一同走出來互相扶持。


建議效法英「照顧者日薪」

香港傷健協會於2008年設立專門為照顧者提供個案支援的「照顧者專線」,為他們提供輔導。該會高級程序幹事阮玉鳳表示,不少照顧者不願與人傾訴家人的病狀,將所有不快收在心底,以致患上抑鬱亦不自知,男士情况更為嚴重。她指出,英國政府推出「照顧者日薪」,提供每月約3000港元經濟援助,建議港府效法,減輕照顧者的經濟負擔。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