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美退中進成電力市場新玩家 關鍵要惠及用戶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20日 06:35
2013年11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華電力公司與南方電網耗資共240億港元,買下美資埃克森美孚在青山發電廠和抽水蓄能發電權益的股權,埃克森退出香港電力市場。南方電網成為「青山發電」第二大股東,雙方表面上可起到協同效應,不過,對中電用戶而言,更關注電費負擔會有何影響。近年電價加幅大,與本港缺乏能源政策有關,政府須就核電、天然氣電和煤電各類能源組合釐定比例,才可以促使電力公司配合,使市民可以享用穩定、電價合理、減低排放污染的電力。


美資被指賺到盡

中資將如何?

最近兩年,中電提出大幅度加電價,特別是前年獅子開大口,要求加幅高達9.2%,引起市民強烈反對,其後幾經折衷,中電降低加幅,加上政府回撥約10億元多收的差餉和地租,事態才平息。當時有說法指埃克森美孚立場強硬,要求按管制協議加電價,利潤要達到固定資產淨值的9.99%,就是賺到盡。今次股權易手,有中電高層回應市民有何好處時,表示中電主導之後,由於更了解本港民情和政治環境,可以更靈活處理。但是,中電肯定不會偏離在商言商原則,要收取回報,向股東利益負責,所以,若認為中電在電價方面將高抬貴手,很可能是美麗的誤會。


固定資產投資如何和何時入帳,對電價有很大影響,中電高層所謂「更靈活處理」,即使涉及調整入帳安排,但是若管制協議不變,對固定資產投資未能有效監管,則高電價只是早一年或遲一年出現的問題,市民的電費開支仍然沉重。南方電網入股電廠之後,中電高層認為可深化雙邊合作,日後與政府商討能源組合諮詢時多一個選擇,就是向內地買電。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內地核電廠的固定資產回報率達10%,不低於本港的9.99%,若回報率在售電價格反映出來,買電就不一定廉宜過發電。


南方電網屬國企,壟斷華南電網,負責西電東送,集團去年收入4192億元人民幣,這次耗費120億港元購下埃克森美孚在青山發電廠的30%股權,財力上綽綽有餘,而在本港其中一項核心戰略產業,南方電網輕易就佔據一席位,對香港電力市場後續發展還有潛在影響力。


近期,中資對在港投資顯得更積極,例如較早前啟德的一幅「港人港地」,中資地產公司以較高出價中標;港府收回三分之一3G頻譜拍賣,一般認為中資電訊公司奪得機會較大。諸如此類投資,相信陸續有來,中資積極介入會演變出怎樣的市場模式,尚待觀察,南方電網成為香港電力市場的新玩家,只是類似演變的其中一幕。


當年中電與內地簽署「西氣東輸」合約,有說法是政府主導,限制了中電向市場購入較廉宜天然氣的機會,然而,歷來中電按燃料條款向用戶收取燃料附加費,由於實報實銷,中電並無任何風險,只是把燃料費轉嫁給用戶,中電未顯示在降低燃料費盡過多大努力。所謂中電被迫用「貴氣」之說,客觀上找不到佐證。


做好能源組合諮詢

組專業團體與兩電談判

政府為改善空氣質素,對本港兩家電力公司提出減排目標,總的來說是減少煤電,增加核電和天然氣電的比重。整體社會為應對空氣污染,也願意付出較高電費,認同少用煤電。前年,政府為電力產業應對氣候變化訂下的發展策略,到2020年時,大幅增加核電佔總供電量的比例,由23%增至50%,天然氣電比例由23%增至40%,燃煤發電則由現時54%大減至少於10%,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則有3%至4%。內地與中電就是在這個大策略背景下,簽署「西氣東輸」合約。然而,前年日本發生福島核泄漏事故後,公衆再思考大幅增加使用核電是否適當,政府也因而猶豫起來,但是全面改用天然氣取代燃煤,電價會飈升,政治後果難料。


綱不舉、目不彰,政府目前首要釐定2020年能源組合,未來電價走向才有估算基準,此事涉及兩家電力公司和市民的利益,埃克森美孚雖然已經離場,但是相信不會減低談判的困難程度。我們認為,政府在這次能源組合諮詢,要做好公衆參與,有足夠透明度,讓公衆知道清潔能源代價不菲,要付出較高昂代價,才可以享用風險較低(降低核電比率)而空氣少受污染的能源和電力。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歷次政府與兩家電力公司就利潤管制協議的談判,結果都是兩電佔盡便宜,政府未能善盡保護市民利益的責任。過去,政府由官員組成的談判團隊,完全不是專業幹練電力公司人員的對手,情况宛如小學生對博士生;在這類專業談判中,往往一個數字就決定勝負,「周身刀,無把利」的政務官,顯得力有不逮。政府要汲取多年來與兩電交手的經驗教訓,及早組成專業隊伍,必要時聘用外間專才加入政府團隊,與兩電周旋,不能再出現政府把關不力而犧牲市民利益的結果。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