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郊野公園邊陲土地發展爭議持續,有團體發現,月底結束公眾諮詢的3幅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包括白腊、鎖羅盤和海下,原居民疑「報大數」,令擬撥作鄉村式發展的土地(可建丁屋)達100萬呎,如鎖羅盤由過去數十年從沒有丁屋申請,居民卻估算未來10年會有270間丁屋需求(見表),鄉村式發展土地結果由27.1萬呎增至44.3萬呎。團體表示,政府部門未有核實需求量,任由原居民「篤數」取地,建屋破壞周邊生態。
納發展大綱後 估算需求急升
土地正義聯盟調查發現,在城規會即將審批的3張「不包括土地」分區計劃大綱圖,即西貢白腊、西貢海下及沙頭角鎖羅盤中,劃為「丁屋區」的面積接近100萬平方呎,包括在白腊有達25.5萬呎,佔整個範圍的34%,可建79幢村屋。團體發現,3區的丁屋區與保育帶相當接近,如鎖羅盤有大量濕地沼澤,政府卻未有妥善的生態調查。
鎖羅盤丁屋需求零變270間
土盟發現,規劃署制訂大綱圖時,會考慮地政總署提供的未來10年丁屋預計需求,而基於3區偏遠,過去數十年白腊和海下只有少於30間房屋發展,鎖羅盤更是一條荒廢了數十年的無人村,從未興建過丁屋。但當政府決定制訂大綱圖時,3區的丁屋需求估算突然急升,如鎖羅盤估算未來10年丁屋量達270間。
土盟執委朱凱迪質疑,地政總署配合原居民「胡亂篤數」,令鎖羅盤「丁屋區」由原來建議的27.1萬呎,增至44.3萬呎,並估計10年內該區人口可由目前的0人增至1000。
當局:不損生態下 須供原居民建屋
鎖羅盤村委員會前主席黃富表示,不知村長的最新估算量,承認該區目前無人居住,「但唔等於10年後唔可以有1000人」,又指「100年後仲多人住」,因不少原居民會由外國回流建屋。
規劃署及地政總署回覆,海下村、鎖羅盆村及白腊村是位處該區的認可鄉村,在不影響有關生態及自然環境的前提下,當局須預留合適土地供原居村民興建丁屋。在劃定「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界線時,規劃署會考慮不同因素,包括「認可鄉村範圍」、現有民居分佈、已批准及正在處理中的丁屋申請數目、未來10年需求量估計等,有關估計是由鄉村的村代表提供。
納發展大綱後 估算需求急升
土地正義聯盟調查發現,在城規會即將審批的3張「不包括土地」分區計劃大綱圖,即西貢白腊、西貢海下及沙頭角鎖羅盤中,劃為「丁屋區」的面積接近100萬平方呎,包括在白腊有達25.5萬呎,佔整個範圍的34%,可建79幢村屋。團體發現,3區的丁屋區與保育帶相當接近,如鎖羅盤有大量濕地沼澤,政府卻未有妥善的生態調查。
鎖羅盤丁屋需求零變270間
土盟發現,規劃署制訂大綱圖時,會考慮地政總署提供的未來10年丁屋預計需求,而基於3區偏遠,過去數十年白腊和海下只有少於30間房屋發展,鎖羅盤更是一條荒廢了數十年的無人村,從未興建過丁屋。但當政府決定制訂大綱圖時,3區的丁屋需求估算突然急升,如鎖羅盤估算未來10年丁屋量達270間。
土盟執委朱凱迪質疑,地政總署配合原居民「胡亂篤數」,令鎖羅盤「丁屋區」由原來建議的27.1萬呎,增至44.3萬呎,並估計10年內該區人口可由目前的0人增至1000。
當局:不損生態下 須供原居民建屋
鎖羅盤村委員會前主席黃富表示,不知村長的最新估算量,承認該區目前無人居住,「但唔等於10年後唔可以有1000人」,又指「100年後仲多人住」,因不少原居民會由外國回流建屋。
規劃署及地政總署回覆,海下村、鎖羅盆村及白腊村是位處該區的認可鄉村,在不影響有關生態及自然環境的前提下,當局須預留合適土地供原居村民興建丁屋。在劃定「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界線時,規劃署會考慮不同因素,包括「認可鄉村範圍」、現有民居分佈、已批准及正在處理中的丁屋申請數目、未來10年需求量估計等,有關估計是由鄉村的村代表提供。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