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之鋒﹕警民衝突的源頭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23日 06:35
2013年11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末,學民思潮學生在電台外守候特首梁振英,只盼望親手向他遞上請願信,以爭取「全民提名全民普選」,怎料警方派出四重人牆以及架起無數鐵馬,全方位阻攔學生接觸特首,我嘗試跨過鐵馬並向特首遞信,卻被十名警員以暴力從高處強行扯到地面。


凝望膝蓋破損傷口,聽着接收高層指令的前線警員呼喝學生,寧願留在座駕「自我感覺良好」地避過責備聲音,已成管治集團的最新行規。


每次示威行動過後,總有公眾認為「表達意見實在無可厚非,我又不是真的完全不支持你們,但你們是否真的確定有需要這樣示威?」類似言論屢見不鮮,只讓我慨嘆人們往往只看重媒體呈現於公眾眼前的肢體衝突,卻忘了警民矛盾加劇的源頭在哪。


去年學民曾向吳克儉請願,交上寫了「平反六四」四字的「記憶麵包」,提醒局長不要忘記學運英烈及洗腦教育,當時吳克儉較梁振英更懂大體,身旁沒有任何警察刻意阻攔,只是直接大方接收請願品後,整個示威便結束。


其實去年與上周的示威方式如出一轍,本意也是在電台等待官員出來接收請願信件,讓記者拍個照便和平散去,從去年和平簡單的示威轉化為警民衝突,關鍵實為當權者以哪種態度面對示威者。若官員懼怕面對公民,派出大量警力只會引致衝突發生和激化警民矛盾;反之,如果梁振英能學習吳克儉的可取之處,前線警員則不用陷於維穩和良心的兩難之間。


故此,公民再不要詢問「是否有需要示威?」,反應深思「為何示威者要用這種方式表達訴求?」,前者二元化地判斷行動必要性,迫使人們從「是」和「否」之間二選其一,後者則並不強求歸邊,容讓大眾了解示威的理念和當權者的態度,釐清當中的來龍去脈,把矛頭指向幕後黑手,方能在混亂時局分清是非黑白。


作者是學民思潮召集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