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水分大挪移 牽動氣象萬千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24日 06:35
2013年11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海燕」在短短幾小時奪走幾千人性命,美國太空總署的人曾說,這超級颱風稱得上是大自然對全球暖化的警號,而在剛過去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菲律賓就要求將來因全球暖化受災時獲援助保障。


正在拍攝《氣象萬千》紀錄片的港台攝製隊,為呈現氣候變化,這一年來追颱風、追暴雨,即將也會到出現旱災的地方找尋缺水的畫面——這些現象的共通點,都與水有關。


有份參與紀錄片計劃的天文台科學主任許大偉(David)說,我們所說的氣候變化,其實就是全球暖化所引起的現象,當中亦包括容易被忽略的水循環系統【1】。


要呈現全球暖化的畫面,世界各地的紀錄片攝製隊,一般都會到北極拍攝冰山崩塌。去年11月開始計劃開拍第四輯《氣象萬千》的港台,這次沒有到北極,反而到了新疆的天山看冰川一分為二。「全球暖化的影響,不止在北極看到,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一樣正在受威脅。」攝製隊跟隨當地氣象局的人,乘在直升機看到掰開兩邊的冰川,天氣變暖,冰川水分都蒸發不少。他們也遠赴全球第二大的冰原格陵蘭,原本有超過八成土地被冰封,現在露出土地,甚至開始發展農業。


如果香港也鬧旱災

氣候轉變,會導致天氣更趨極端,酷熱、嚴寒、乾旱、大風、大雨【2】。攝製團隊選取颱風、暴雨和乾旱作為這次紀錄片的主體,是因為這些對於香港人來說比較容易聯想到自身的處境。香港雨水多,對上一次旱災發生在六十年代,年輕一代未必對旱災有深切體會,尤其香港的水塘雖然不夠提供足夠食水,但我們有東江水。David說,「我們要思考的是,當真正發生嚴重旱災,當災的不止香港,而很可能是整個廣東省、華南。我們背靠祖國,可是到時候,不止香港等祖國救濟。」不過由於旱季未出現,港台仍未拍攝到這部分,「旱季多在年尾,我們看過預測,澳洲西部、墨西哥都有可能,但仍要看天氣怎樣發展。」


迎風 捕捉登陸一刻

監製夏桂昌說,紀錄片拍了一年,最大體會是天氣真的變幻莫測,人,只有聽天由命。這一年來,他們追拍了約十個颱風,每次都要趕在颱風登陸前到達當地,菲律賓、台灣、內地,並不是每次都能準確評估登陸的位置。「風力最強的位置,就是它登陸的地方」,我們常聽見颱風的「中心風力」,就是貼近風眼最大風的位置。造成幾千人死亡的海燕,最高風速達到每小時314公里,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強的颱風【3】。而為拍攝八月中的尤特,阿昌專程在事前抵達預期會登陸的地方茂名,跟隨當地的氣象局迎接颱風,可是到最後關頭,才知道尤特改了路線,在車程距離茂名幾小時的陽江登陸。阿昌趕過去,卻在登陸位置前的大橋被截住了去路,「橋封了,公安都不讓駛過去,怕萬一浪大就會把橋上車輛捲走。若我可以早兩小時,趕在大橋封鎖前到達,就不至於眼白白在對岸看它登陸,卻拍不到什麼影像回來」。每一次有颱風,他們都會派幾隊攝製隊在不同地方部署準備,「颱風由一個地區移到另一個地區,往往只需要一天時間,到我們知道它比較確實的位置才飛去就太遲了」。


暴雨傾瀉 農田轉眼成海

我以為,颱風最難拍,可是他和David異口同聲,「追雨才難呀!」雖然天文台一直有監測雨雲路徑,不過即使知道有大片雨雲什麼時候飄到,也無法知道它確實會在什麼時候開始下雨、在什麼地方下雨。有時候,他們知道即將有雨要下,就集合在天文台等候出動,但往往等上一個通宵,居然也沒下出雨來。「有次預測在東區會有山泥傾瀉,就在北角一直等都沒有結果,後來原來在薄扶林發生。都在東區,但就算偏差很少,對我們來說也趕不及過去,足以讓我們錯失機會了」。David說,若遇上「經典大雨」,全港整日不停下雨的日子,當然就「最好拍」,可是這種造成經典大雨、長時間壓在香港上空的低壓槽,今年沒有出現,「那是幾年才一遇的情况」。於是,攝製隊除了在香港捕捉雨景,也到了越南常出現水浸的地方拍攝,助理編導倫貝琪說,「農田全淹沒,我以為那是海,但又看見有東西在水裏伸出來,才知道那是燈柱頂端。」不過,村民不見得太慌張,都習慣了水浸,「他們耐心等候水退,這段時間就用小艇代步,他們也開始種植一些不怕水淹的農作物」。縱然天氣惡劣,人還是會學習適應與大自然相處,只是適應需要時間。現在的氣候變遷,怕就怕速度快得無法讓人適應,到時候人類就會滅亡,人類文明就此沒落。不過David對未來還是樂觀的,「還未到無法回頭的地步,只要人類願意付出,不要過分追求物慾,我們是有希望的。」【4】


【1】全球暖化加劇水循環

地球上的天氣變化,都來自水的循環。雖然大氣之中只有4%是水分,但這就足以讓我們有晴天、陰天、雨天、行雷閃電、颱風等。一切都從海洋和太陽開始,「太陽的熱力,讓水蒸發成水氣,混在空氣中,上到天空就形成雲。雲積聚得多就會下雨,雲裏的電荷也產生了雷電」。全球暖化,極熱的情况會更頻繁地出現,而溫度上升又會增加大氣中容納水氣,加劇水循環,改變降雨量,會令局部地區短時間內降雨量大增,引發水災、山泥傾瀉,而在河流沿岸或下游的地方,洪水威脅更嚴重,在另一些地區則更容易發生旱災。


根據天文台網頁,長期數據分析顯示,不同地區的降水趨勢差異很大,造成有些地方極大雨的出現次數增加,也有些地方雨水愈來愈少。地球水資源的分佈改變,導致氣候出現變化。


【2】極端天氣

氣候轉變,令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強度、影響範圍、長度和發生的時間,都產生變化。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一份報告,自20世紀中期開始,很多地區的熱浪持續更久、次數更頻密。


以2010年俄羅斯的熱浪為例,就導致莫斯科有逾萬人喪生,當時莫斯科的平均溫度較正常高出7.6度,是當地有紀錄以來最熱的7月。有些地方的乾旱則愈來愈嚴重,2012年8月初,美國有逾半的郡宣布為災區,當中九成是因為乾旱。因此,極端天氣會令一些農業地區容易失收,引發全球食物危機。


【3】打散颱風可以嗎

David說,他們一般相信海水暖化會令熱帶氣旋帶來的災害愈加嚴重,不過到現時為止,熱帶氣旋的數目並沒有顯著增加。不過除了數目以外,海水暖化會提供更多能量予熱帶氣旋,超級颱風或更常出現。要減低颱風帶來的破壞,「我們可以從更穩固的基建着手,渠道更有效疏水、建築物擋風能力更強,氣象專家也致力做好預測颱風的工作」。


除了防風措施,人類科技又是否能左右颱風?「80年代的確有人提出這種說法,是否可以引導颱風去較少人的地方登陸,甚至用科技『打散』個風,不過我認為不應該這樣做。有時候,我們只想到颱風的壞處,而不知道它也有它的作用。好像香港,每年有逾2000毫米降雨量,當中三分一雨水其實來自與熱帶氣旋相關的降雨。為了不讓颱風來,我們是否願意犧牲這些水源,然後付出更多水費?」而實際上,熱帶氣旋類似一台會走動的熱能機器,它的能量來自濕空氣上升時水氣凝結而釋放的潛熱。它所產生的動力大概是二千萬兆瓦左右,在一天內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香港大約20年的耗電量(以1990年的耗電量計算)。「要打散一個風」,聽上去,不大可行吧。


【4】天氣先生未來動向

天文台推算,香港在21世紀﹕

↑酷熱日數會增加

↓寒冷日數會減少

↓每年降雨日數會遞減

↑日降雨強度和極端降雨日數會增加

David說,坊間一般說香港將來沒有冬天,這是過度簡化的理解,「熱和冷是相對的概念,沒錯夏天會愈來愈熱,冬天的氣溫會升高,但相對於炎夏,冬天的溫度依然是冷。只要地球繼續圍繞太陽轉,四季不會消失」。


文 陳嘉文

圖 港台提供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