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天橋,原來是將河岸、山坡兩邊聯繫起來的,令分隔兩方的人可以往來的建築。
香港的天橋則是將人與車分隔開,以應付城市中的沉重的人車流量的基建,說方便行人,實則令人車分隔,好更令汽車行駛更快速。
香港的行人及行車天橋加起來,大概有二千條。
總有一條在左近。
然而,倘若天橋設計不善,往往令行人路面更形擠迫。
另外,在寸金尺土的環境情勢下,大量天橋底下的空間,仍有待「釋放」,不時鬧出官民爭逐競用的新聞。
港式天橋 助人車分流
路政署屬下原來有一個存在了三十多年的諮詢機構,名叫「橋樑及有關建築物外觀諮詢委員會」(簡稱「橋諮會」),負責從「美學角度」對橋樑及有關建築提出建議,不過,最終意見接受,態度照舊。君不見香港天橋遮天蔽日又重又笨?筆者為撰寫此文,曾經致電部門查詢,橋諮會委員名單,得到的答案是「保密」。保密?吓?
本身是藝術家,也是建築署前高級建築師馮永基是橋諮會委員。這位「橋專家」如此評價覺香港的天橋網絡﹕天橋給這個城市帶來方便,令社會運作得更有效率,但天橋的外觀及建築設計,卻仍有待改善。
「香港的行人天橋網絡,其實並不算差。如中環商業大廈與大廈之間的天橋是一個好例子,成功令人車分流。但旺角洗衣街及旺角道的天橋便是反面例子。橋的設計笨重,結構太大,像蓋一樣令橋底下的行人路也黑暗起來。這條橋的設計一點也不decent。」馮永基說,起天橋,其實可以使用其他物料,如金屬,不一定要用混凝土,而橋的設計最好盡量簡單纖幼,避免遮去街道的陽光。
建了升降機 又不拆斜路
此外,橋的上落點經常霸道,亦是設計缺失之一。事實上,近年不少區議會都「成功爭取」在已有天橋的上落位興建升降機,方便行動不便的人上落,只是,建好了升降機,卻沒有將天橋原先供輪椅上落的斜路(Ramp)拆除,就導致行人道窄上加窄。「這將會成為『城市災難』。」馮永基說。
這當然又要歸咎於政府部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處事方式,不會通盤考慮公共空間的規劃,而各部門之間欠缺溝通,說好了的升降機建好了,但原先的無障礙斜路卻不處理,遂變成行人路上的障礙。
據路政署網頁顯示,「自六十年代開始,隨着香港急劇增加的人口和迅速的經濟發展,便需要以行人天橋和行人隧道將車輛和行人交通分層隔開。」香港有逾一千三百條行車天橋和七百多條行人天橋。天橋多,天橋底下的空間也多。香港的天橋底一向都有不同的用途,如建遊樂場、非政府組織的辦事處、巴士站、公廁、政府部門擺放雜物等,更是無家者賴以容身的地方。
「天橋底也是被abuse(濫用)的地方,政府部門疏忽管理,亦沒嘗試美化這裏。」馮說,好些橋底是有露宿者情况,但部門「處理」露宿者,除將他們從一處地方趕到另一處,其實可以嘗試改善橋底下的環境,令他們能有尊嚴地露宿。
橋底:公共空間「底線」
香港住屋問題嚴峻,政府連公共屋邨的噴水池也想拆掉來重建一幢公屋。以天橋底作為房屋安置,年初時候便有立法會議員陳婉嫻及文化人胡恩威大膽提出,以「天橋底行動」,帶頭建議在天橋底興建臨時房屋。馮永基說﹕「天橋底並不適合用作住宅用途。抽風、噪音、污水等問題都難以解決。可是,若果以天橋底的空間用作art space,舉辦一些短期活動,卻是可行的。」他建議仿效紐約的High Line,便是從架空火車路軌變作公園的例子。他更提議,觀塘繞道的天橋底﹙即現在海濱公園的地方﹚也可以仿效興建High Line這種將廢棄貨運火車路軌活化成公共空間的例子,甚至擬名為「Bottom Line」︰「Bottom Line有兩重意思,一是在天橋底空間,自然是bottom;另一重意思是指,公共空間就是我們生活的基本所需。」他說。Bottom Line無論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或是在這個城市存活的底線,不都是同等重要的嗎?
觀塘﹕眾樂樂霎眼嬌
觀塘繞道天橋底,亦即是觀塘海濱花園的所在地,這裏原是觀塘貨物裝卸區。現屬政府「起動九龍東辦事處」管理的範圍。「起動九龍東」網頁上有一「反轉天橋底行動」,「目的是將觀塘繞道下被圍封的都市空間重新釋放予公眾使用,場地採用開放式設計,保持一個自由的環境,營造一個市民可暢意蹓躂的公共空間」。
觀塘工廠區已形成不少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群體的聚落,不少街舞、樂隊、滑板(圖)、單車、電影放映等活動,也時常在繞道天橋底下發生——因為這裏原本不屬康文署的管轄範圍,舉辦活動並不用事先申請。但在月初,發展局開始在海濱公園的自由空間圍板,網上發表文章(網民謔稱「潮文」)回應區內音樂人士,指由於是進行第二期工程,發展成為設有公眾康樂設施的海濱花園,所以需要暫時關閉場所。一群觀塘工廈band友與藝術工作者,曾在留守橋底空地,並舉辦活動。十一月十一日,六名街坊因為留守而被警方追捕,最後更以「公眾地方行為不檢為由」被拘。
山道﹕中外交流
坐巴士經過山道天橋,高速從石屎森林之間從山上滑至山下,頗有超現實的感覺。這條最高處達七層樓高的天橋,坐落於西營盤社區之間。上月最尾兩周末,有一班來自丹麥的設計團隊Dennis Design Center,帶着木工工具來到這條天橋底,與附近街坊一同來製造「北歐家俬」。丹麥人喜歡開party,但發現去到哪裏開party,家俬總嫌不夠,於是齊來動手自己做。在天橋底開家俬工場,竟也吸引了不少附近街坊過來湊熱鬧、放狗,更有街坊晚上帶着羊腩煲到天橋底,與丹麥朋友在天橋底下分享本地風味。
這次活動的搞手是MaD團隊,他們嘗試以創意及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看看天橋底除了區議會所舉辦的例牌節目以外,還有什麼可能性。「香港是一個資本化的城市,這裏的公共空間通常是『商場』。我們想推動一些不會浪費,亦不只是鼓吹消費的活動,藉此『重奪』屬於市民的公共空間。」MaD的Stephanie說。
柴灣﹕橋底「頂得住」
橫跨柴灣永泰道的天橋,天橋底下有個掛着「頂得住體育會」牌子的貨櫃和兩條龍舟,頗有地區特色。
鵝頸橋﹕包羅萬有
鵝頸橋,正名是堅拿道天橋。繁忙時間,若想通過這條橋,必定塞車。但這條天橋下另有各式各樣的風景。橋底下有巴士站、電車站,當然還有著名的「打小人」服務(圖)。而橋底下的「跑鵝區街坊福利會」會址,在這裏已有三十年。記者到訪當天,有社福機構正為二十多名婆婆們舉行健康講座,婆婆們在講座前都在玩遊戲、打乒乓球!在這裏工作了六年的梁姑娘說,由於這裏靠近巴士站、電車站,方便長者到此活動。她在這裏工作六年,也不覺得噪音與空氣污染影響工作,「反而是對面﹙打小人處﹚天橋底美化後,環境好了,也少了露宿者留宿」。
露宿悲歌﹕假石阻棲宿
「橋底下的石春」有如香港的「千奇百趣」之一。天橋底下的「假石山水」,原來是用來防止露宿者在天橋底下棲宿。「其實露宿者咪露宿者囉。你在天橋底下放一些石頭來趕走露宿的人,只會令人覺得這裏是一個唔friendly的城市。」馮永基說。
文 蔡琇莹
圖 余俊亮、蔡琇莹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