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7歲的女兒很脆弱,玩任何遊戲都「唔輸得」,一輸就大哭,很小器,在學校裏也是一樣。近來,情况更甚,有時更不願意參加新活動或遊戲,寧願獨坐一角,明顯是逃避。面對這樣情况,該怎麼辦?
「唔好唔開心」積負面情緒
以上個案是常見的情緒智商問題。首先,家長要認識小朋友的情緒,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正面及負面情緒,小朋友玩遊戲「輸咗唔開心」是很正常的,一般人都想推走這負面情緒,不過要明白有失落的情緒是很正常的,莫說小朋友,成人也要學習這課題,故父母需要先接受子女這股情緒。如果小朋友在遊戲或比賽中輸了,父母能說一句「你輸咗,我知道你唔開心」,孩子會覺得爸媽明白她的感受;相反如父母說「唔好唔開心,我買份禮物畀你」、「唔好咁啦!轉頭就無事」等是沒用的,既不能幫助子女趕走這些負面情緒之餘,負面情緒還會一直積存,更遑論改善其行為,因此家長對於情緒智商要有認知,要學習接納子女,往後與她說一些道理或解決方法,會較易入手,彼此才能建立緊密關係。
當然,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指導子女,例如透過閱讀故事主角的經歷,尤其是他經歷了一些情緒問題,可問子女﹕「呢個小朋友贏咗,佢會點呀?佢輸咗,你估佢會點?」用第三者的身分去講,容易協助他們表達情緒。情緒就像塞住了的河流,「唔好唔開心,轉頭就無事」等只會一直把情緒感受堵塞,亦會錯誤地讓小朋友以為不開心的情緒是很不正常的。另有一些關於EQ的書,是透過活動、圖卡表達情緒,家長亦可使用。角色扮演等也是有效的方法。
了解弱點「輸」變「贏」
最重要的,是父母在子女情緒比較平穩時,教他解決方法及向他灌輸一些價值觀,例如「輸其實也是贏」,因為可從中了解自己弱點,為未來作更好的準備。香港社會只重競爭,好像永遠只有輸和贏,但家長其實可以造就一些沒有競爭的環境,向他解釋不是所有事情都要競爭,例如透過大家一起合作去完成一件模型等,就沒有輸贏之爭了,讓小朋友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競爭。
資料提供﹕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註冊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
「唔好唔開心」積負面情緒
以上個案是常見的情緒智商問題。首先,家長要認識小朋友的情緒,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正面及負面情緒,小朋友玩遊戲「輸咗唔開心」是很正常的,一般人都想推走這負面情緒,不過要明白有失落的情緒是很正常的,莫說小朋友,成人也要學習這課題,故父母需要先接受子女這股情緒。如果小朋友在遊戲或比賽中輸了,父母能說一句「你輸咗,我知道你唔開心」,孩子會覺得爸媽明白她的感受;相反如父母說「唔好唔開心,我買份禮物畀你」、「唔好咁啦!轉頭就無事」等是沒用的,既不能幫助子女趕走這些負面情緒之餘,負面情緒還會一直積存,更遑論改善其行為,因此家長對於情緒智商要有認知,要學習接納子女,往後與她說一些道理或解決方法,會較易入手,彼此才能建立緊密關係。
當然,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指導子女,例如透過閱讀故事主角的經歷,尤其是他經歷了一些情緒問題,可問子女﹕「呢個小朋友贏咗,佢會點呀?佢輸咗,你估佢會點?」用第三者的身分去講,容易協助他們表達情緒。情緒就像塞住了的河流,「唔好唔開心,轉頭就無事」等只會一直把情緒感受堵塞,亦會錯誤地讓小朋友以為不開心的情緒是很不正常的。另有一些關於EQ的書,是透過活動、圖卡表達情緒,家長亦可使用。角色扮演等也是有效的方法。
了解弱點「輸」變「贏」
最重要的,是父母在子女情緒比較平穩時,教他解決方法及向他灌輸一些價值觀,例如「輸其實也是贏」,因為可從中了解自己弱點,為未來作更好的準備。香港社會只重競爭,好像永遠只有輸和贏,但家長其實可以造就一些沒有競爭的環境,向他解釋不是所有事情都要競爭,例如透過大家一起合作去完成一件模型等,就沒有輸贏之爭了,讓小朋友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競爭。
資料提供﹕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註冊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