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育兒百科﹕親子少說話 校內變文靜(0-4歲)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27日 06:35
2013年11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兒子已經3歲半,性格內向及怕陌生人,今年9月剛上K1,之前亦返了兩年playgroup,但他上學時不願和其他同學一起玩,自己坐在一旁,不願說話,感覺不是太開心。他亦沒有和我們分享學校生活,老師說他很內向、文靜,但平日我們陪伴他時,他顯得很快樂的,我很擔心,應怎麼辦?


以上個案的小朋友比較傾向不活躍,家長、老師都說其文靜,他本身的特性是需要時間去觀察及適應周邊環境的變化。家長要做的不是催迫他與人交往,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讓他多些學習怎樣與人交往及表達自己。


家長愈內斂 孩子愈怕生

另一方面,家長要注意的是縱然有很多時間陪伴子女,但是否在共處的時間內,大部分都較少以言語來溝通呢?如果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鮮用言語溝通,甚至家長回應小朋友時都較少用言語,對個性內向的小朋友來說,看見陌生人時,當然更加不懂表達了,最後變得驚慌、不敢認識新朋友,唯有在安全的環境如家中才感到快樂、輕鬆。


遇過很多類似的個案,最終發現家長即使在放工回家後陪伴子女,但因為家長本身是較內斂的人,在陪伴子女的過程中,彼此言語溝通不多,很少回應、對答,當子女到了陌生環境,遇到陌生人主動攀談,因為不慣用言語表達,表現會再內向一點,甚至會害怕,更會坐在一邊,寧願自己玩。


鼓勵言語溝通 練膽練表達

這名小男孩剛上K1正正便需要與陌生人,如新老師、新同學等交往,當日常生活與他接觸最多的人都不多用語言與他溝通及回應的話,在新的環境中,他便更不懂得去用言語表達自己,因此家長所謂的陪伴,不等於懂得用語言與子女溝通及回應他們。


建議家長在彼此相處時嘗試多用語言去回應及描述,如﹕「你用積木砌出這間屋好可愛,有幾多層?是什麼顏色?住了些什麼人?」等,找機會引發小朋友多用語言表達,表達得多及流暢後,即使他到了陌生地方,也不會太害怕以語言來表達自己。明白家長的擔心,但說話是否能夠說得好及夠膽說,除了本身個性,亦要有練習的機會,如家長本身屬文靜類,不多表達,孩子就更難跟家長有互動溝通,若孩子是內向型的小朋友,與陌生人相處相對困難。


資料提供﹕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九龍)高級培訓及輔導顧問(註冊社工)葉麗貞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